新快报·ZAKER广州 2022-04-26
黄埔区知识城:绘就“产业兴农”美丽画卷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新快报讯 立夏将至,在日渐炎热的广州,不少人会选择投身大自然 " 偷得半日闲 ",黄埔区新龙镇的油麻山森林公园便是不错的去处。沿盘山而上的步道,站在高峰向下俯瞰,尽收眼底的是湖光山色与高楼大厦交织掩映的中新广州知识城。

走进山脚下的黄埔区新龙镇,品名厨粤菜佳肴、赏传统貔貅舞,乡村旅游不亦乐乎。放眼知识城 " 两街一镇 ",龙湖街迳下村纳米研学基地迎来一批批学子,生态 " 巴斯马蒂米 " 熟了一茬又一茬;九佛街莲塘村百年古村焕发新活力," 九佛九人谈 " 热闹开讲,专家学者和村民群策群力、建言献策 …… 作为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试点中心镇,新龙镇充分发挥小城镇连结城乡作用,依托全区产业基础优势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辐射带动,与龙湖街、九佛街共同绘就知识城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如今,知识城已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创新载体、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核心平台,正加速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挺进。依托辖内原有的自然生态优势和农业资源,知识城城乡融合高歌猛进,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现代化、宜居化、品牌化,农民富、产业兴、乡村美的美好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生态:田园城市此处风景独好

美,可以说是生活在知识城的村民感受到的最直观改变。推进 " 三清三拆三整治 ",积极开展农村 " 厕所革命 "、万里碧道建设及河湖管护,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通过生态改造,绿水青山连点成线,一方面改善了村民的人居环境,另一方面也提振了乡村旅游业。

" 过去最担心大暴雨,现在村里把道路修好了,谁家都不用担心被水淹了 ",谈起村子的改变,村民温燕怡十分欣慰。她所居住的均和村靠近金坑河,在河道未整治前,一旦下大雨,整条村以及下游辖内村庄都会水浸。而今,该区拓宽金坑河道后,类似的烦恼再也没有了,且依河建成两岸绿道,美化绿化提升一河两岸环境。天气好时,温燕怡会招呼三五好友到绿道上骑行,一路山清水秀,尽是藏不住的欢声笑语。在去年底广东 " 十大最美普通国省干线公路 " 的评选中,横跨新龙镇的广汕公路黄埔段凭借如画般的生态绿化和骑行绿道,榜上有名。

被誉为 " 广州的第二滴眼泪 " 的新龙镇麦村村石牙顶天池让不少人慕名而来。这个原有的采石场,一大一小两个天坑周围留下了类似梯田的痕迹。随着周边连接线工程相继建成使用,麦村村与金坑河、油麻山成为广州东部生态旅游热点路线。以油麻山为例,总长度超过 2300 米的登山步道、长约 1280 米的环湖步道,加上沿途完善的登山设施,让过去鲜有人问津的大山变成了游人如织的网红打卡点。据不完全统计,高峰期油麻山森林公园的单日客流量曾达近 2 万人次。

各式各样的乡村旅游正在知识城蓬勃兴起。龙湖街迳下村打造稻田花海、瓜果种植基地、林趣园和水上运动体验中心等生态体验景点;平岗河、纳米农业公园与九佛街莲塘古村等串点成线,开发知识城首条水陆联游路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里得到最好注解。

产业:特色产业鼓起村民 " 钱袋子 "

作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的核心力量," 一核两心多园 " 发展蓝图在知识城全面铺开,形成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湾区半导体产业园等 8 大组团式空间布局,一批教育、医疗、生活等综合配套服务标志性项目也纷纷落地。

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的形成,新龙镇加快 45 个重大项目的建设,涵盖产业建设、基础设施、社会民生、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多个方面。

以开益无土栽培精品科技农业产业园为例,这个产业园总投资超过 3000 万元,全部采用无公害无土立体栽培,依靠设施农业摆脱了天气的影响,全年无休。番茄、青瓜、辣椒等多种农作物,既供游客采摘,也对外销售,创收十分可观。

在迳下村,村农田被集约化管理,实施规模化、机械化作业;迳下纳米产业园建设快速推进,将打造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园和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建设现代农业装备研发中心,引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系统。在莲塘村等特色古村落,惠农中心、火车餐厅、酒店民宿、咖啡馆、图书馆等以农业为内核的特色服务业产业为乡村旅游注入新活力。

科学城集团、知识城集团、广州开发区投资集团等区属国企纷纷下乡,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带动多条村围绕区域特色发展优势农产品,构建覆盖配送、物流、储藏、加工和观光休闲的完整农业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有力推动黄埔区乡村振兴出新出彩。

居民 " 菜篮子 " 稳住了," 黄埔菜 " 品牌打响了,村民 " 钱袋子 " 鼓起来了。以迳下村为例,村集体收入从原来的 26 万元增加至 280 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从原来的 18000 元增长至 28000 元。常住人口 1200 人的村子,现在有 1/4 的人都留在村里工作," 迳下村再也不是过去的‘空心村’了。" 知识城集团党委副书记彭月梅说。

人才:" 乡雁 " 归巢故土扎根创富

在麦村村民吴伯湖看来,麦村越来越有人气了。

乡村旅游的商机吸引了不少过去在外务工的村民回到村里。据吴伯湖介绍,现在村里已经有农庄近 20 个,年产值近 800 万元;士多店 25 个,年营业额 700 多万元。" 美丽的麦村、幸福的麦村、平安的麦村、祥和的麦村 ",吴伯湖有感而发。

除了归巢 " 乡雁 ",大批涌现的乡村振兴人才也为新农村建设带来新动能。通过宣传引导、政策扶持、拓宽人才招录渠道等举措,一批 " 土专家 "" 田秀才 " 在知识城的热土上历练成为新型农民队伍,仅迳下村就组建了一支 48 人的高水平乡村振兴团队。

广东 " 粤菜师傅 " 吴锐锋是麦村最早的粤菜师傅,此前曾在国内多家知名酒楼掌勺。在新龙镇,经吴锐锋亲自带受或间接带出的学徒就有 80 多人。" 我们麦村村变化真的很大,现在回村工作不比在外差。" 吴锐锋肯定地说。

麦村村粤菜传统由来已久。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麦村村涌现了 100 多位大厨,其中包括一批 " 粤菜师傅 ",不少厨师在全国各地星级酒店担任过总厨。麦村村美食声名远扬,周边村子的村民摆酒席都专点麦村厨师过去掌勺。2021 年,麦村村获评 " 广州粤菜师傅名村 "。

时至今日,麦村村粤菜传承仍遵循师徒制,一代代把手艺传承下去。学有所成的村民回村开办各类农家乐,客家咸鹅、客家肉丸、鹅汤糍、客家扣肉、柴火鸡饭等都是拿手菜色。" 麦村师傅的厨艺真的很棒,经常听到食客对我们餐厅的菜品点赞好评。" 麦村村田园火车餐厅服务员阿芳自豪地说。

文化:传承活化古村焕发新活力

擦亮知识城的历史文化底蕴,是知识城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在新龙镇,已建成乡村振兴服务站 5 个、文化站 1 个、文化室 11 个。通过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弘扬当地传统文化,尤其做好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

吴焕东是新龙镇大坦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貔貅舞的第六代传人。在他的努力下,目前大坦村貔貅舞队正式成员已有 40 人,并且多数是青少年。令吴焕东颇为自豪的是,舞队经常在省、市、区各级文化活动中登台亮相,是黄埔传统文化的闪亮名片。

" 组建这支舞队,传承非遗文化,镇、村里给了我很大支持。" 吴焕东表示,得到各级支持鼓励,舞队的日常运作系统化不少,建立了细致严格的训练制度。每逢周末晚上,锣鼓声响起,舞队成员便自觉到村中祠堂集中训练。

吴焕东认为,貔貅舞传承的不仅是历史文化,更要继承先辈们在学艺过程中吃苦耐劳的精神。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超朝 通讯员孙旭东、叶茜、黄于穗

摄影:新快报记者 李小萌

相关标签

广州 乡村振兴 巴斯 粤港澳大湾区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