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学帮 2022-04-27
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需要家校社合力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阅读,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主持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通过对全国 22 个省、市、自治区 312 所中小学的 4 万多名学生长期追踪调查,全面揭示了阅读对学生学业成绩、智力发展、身心健康、人格发育的促进作用。

2021 年 " 双减 " 政策的出台和全面实施,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让学生有了更多可用于自由阅读的时间。学校、家庭、社会等该如何共同努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项目专门针对全国中小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

学生的课外阅读与学习成绩有着很强的相关性,中小学生喜欢阅读的超过 50%

数据显示,学生的课外阅读与学习成绩有着很强的相关性,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平均日课外阅读时间为 28 分钟,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为 37 分钟,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为 43 分钟,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为 47 分钟,而学习成绩非常好的学生平均日课外阅读时间高达 60 分钟。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的前提下,学生每周的课外阅读时间每增加 1 小时,学习成绩在班级的排名平均前进 2.3%。课外阅读同时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着明显的正向作用,周课外阅读时间每增加 1 小时,认知能力的语言维度得分平均前进 2.1%, 图形空间维度得分平均前进 1.4%, 数量计算维度平均前进 1.2%。在心理健康上,周课外阅读时间每增加 1 小时,中度及以上抑郁的发生率减少 11%;在身体健康上,周课外阅读时间每增加 1 小时,学生自评健康水平为健康或非常健康的概率增加 0.27 倍。数据分析结果还显示,课外阅读时间居前 25% 的学生(周阅读时间 11 小时及以上)与其他学生相比,在人格特征上具有明显的区别,表现为情绪稳定性强、负面情绪少、行为严谨遵规、具有同情心和人文关怀、对新事物和新观念保持开放、性格外向。

调查数据显示,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呈现出与升学相关的 M 型起伏趋势。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日均课外阅读时间为 41 分钟,二年级为 43 分钟,三年级为 45 分钟,四年级达到了 50 分钟。然后开始下降,五年级为 49 分钟,六年级下降到 44 分钟。在整个初中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明显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并没有因为临近升学而下降。七年级学生的日均课外阅读时间为 45 分钟,八年级为 52 分钟,九年级为 54 分钟。而高中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则明显地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高中一年级为 47 分钟,高中二年级为 46 分钟,而高中三年级则下降到了每日平均 38 分钟。

数据显示,中小学生喜欢阅读的比例超过 50%,年人均阅读课外书籍 15 本。在阅读爱好上,只有 1.6% 的学生表示非常不喜欢,9.8% 表示不太喜欢,36.2% 表示说不清喜不喜欢,36.3% 表示比较喜欢,16.1% 表示非常喜欢。在对阅读的兴趣上,男女生差异明显,表示喜欢阅读的男生合计为 47.3%, 女生则为 58.3%, 高过男生 11 个百分点。

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小学生人均阅读了 15 本课本和教辅材料以外的书籍(包括电子书在内), 中位数的阅读量为 9 本。同时,有 4.9% 的中小学生在过去一年里没有阅读过任何课本和教辅材料以外的书籍。男生的人均年阅读量为 14 本,女生为 16 本。在城乡差异上,农村学生的日均课外阅读时间为 51 分钟,城镇学生的日均课外阅读时间为 45 分钟。城镇学生年均阅读了 16 本课外书籍,农村学生只阅读了 11 本,比城镇学生少 5 本。尽管农村学生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平均要多过城镇学生,但阅读的课外书籍的数量却少于城镇学生。

不同于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呈现出的 M 型起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的数量从一年级到高三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一年级学生年人均阅读课外书籍的数量最多,有 21 本,二年级有 17 本,从三年级到五年级都是 16 本,六年级则一下降到了 10 本,七年级是 13 本,八年级和九年级都是 12 本。进入高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更是下降到了 10 本以下,高一高二都是 8 本,高三则进一步下降到 7 本。

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最多的是科普类书籍," 双减 " 后近七成学校的课后服务中有课外阅读的内容

在课外阅读的内容上,中小学生阅读得最多的是科普类的书籍,有 76.1% 的中小学生在过去的一年里读过此类书籍;第二位是历史类书籍,有 67.3% 的学生读过;第三位为诗歌绘画文艺类, 63.9% 的学生读过;接下来依次为小说类 58.6%,人文社科类 58.1%,生活类 51.6%,心理励志类 49.3%,政治军事类 27.1%。有 53.5% 的中小学生读过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他们最喜欢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前三名为鲁迅的《骆驼祥子》、刘慈欣的《三体》、曹文轩的《草房子》。有 47.8% 的中小学生读过外国文学名著,他们最喜欢的外国文学作品前三名为 J.K. 罗琳的《哈利 · 波特》、安徒生的《安徒生童话》、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四大名著的阅读上,《西游记》在小学生中的阅读率为 35.9%,初中生中的阅读率为 76.2%,高中生中的阅读率为 88.2%;《三国演义》在小学生中的阅读率为 53.5%,初中生中的阅读率为 69.1%,高中生中的阅读率为 72.5%;《水浒传》在小学生中的阅读率为 24.3%,初中生中的阅读率为 66.5%,高中生中的阅读率为 69.1%;《红楼梦》在小学生中的阅读率为 22.9%,初中生中的阅读率为 64.2%,高中生中的阅读率为 76.7%。

中小学生如何选择课外书?数据显示,有 49.8% 来自老师的要求或推荐,19.5% 来自家长的要求或推荐,15.6% 来自同学或朋友的推荐,3.5% 来自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的介绍,而同时也有 12.1% 是遇到什么就读什么。可以看出,在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上,学校、家庭、社会力量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调查数据显示,近四成家长认为 " 双减 " 的实施增加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近七成学校的课后服务中有课外阅读的内容。

自从 " 双减 " 政策实施以来,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增加了很多的占 8.2%, 增加了一些的占 29.7%, 两者合计 37.9%。在 2022 年春季学期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中,有 68.2% 的学校有课外阅读的内容。学校提供的课外阅读类课后服务,综合采用了多种不同的课堂形式:老师推荐布置阅读书目,指导阅读的有 83.4%;学生完全自由阅读,老师不干预的有 71.3%;学生组成阅读小组,阅读并讨论的有 55.6%; 少年宫、图书馆、阅读馆等公益机构组织阅读的有 25.5%。

家长对中小学生课外阅读表示支持的高达 95%,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养成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

家长对于学生课外阅读表示非常支持的为 59.3%, 比较支持的为 35.7%, 两者合计高达 95%。只有 4.3% 的家长对孩子课外阅读表示无所谓,0.7% 表示不支持。但是,家庭对于孩子阅读习惯培养的影响不只是在态度上的支持,还需要具体的投入和在亲子阅读上的诸多互动行为。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一年里,有 12.2% 的家长有为孩子请家教,或是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参加课外阅读类的培训班或俱乐部等。28.3% 的家长会经常陪孩子一起阅读,54.2% 的家长偶尔陪孩子课外阅读,但也有 17.5% 的家长从来不陪孩子阅读。有 90.2% 的家长会主动给孩子买课外书籍,88.7% 的家长会给孩子推荐好的课外书,45.2% 的家长会干涉孩子课外阅读的内容。反过来,有 71.8% 的孩子会把自己读过的觉得好的课外书推荐给家长,65.1% 的孩子会主动与家长讨论自己读过的课外书的内容。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这些亲子阅读上的良好互动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形成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 双减 " 政策的全面实施,让教育进一步回归其本质,追求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阅读对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而 " 双减 " 也为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养成,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除了学校和家庭以外,社会力量在这方面的作用也需要进一步加强。调查显示,在过去一年里,只有 40.9% 的中小学生从各类图书馆里借阅过书籍,有 23.4% 的中小学生表示没有可供借阅的图书馆,另有 35.7% 的中小学生表示尽管有图书馆,但没有借阅过书籍。可见,只有各方力量一起努力,在学校、家庭、社会为广大青少年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从小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才能充分发挥阅读对青少年发展的积极性和重要作用。

(作者:唐杰,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环境学院党委书记;王卫东,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心理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追踪调查项目负责人)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 陈亚 / 编审 崔林林

相关标签

阅读 高中 心理健康 中国人民大学 数据分析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