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间四月天,此时的赤水河谷,有的是微风不燥、阳光正好。
上午 9 时,仁怀市名酒工业园区酱香酒庄第六车间里,正在举办一场职工技能大赛。在宣读完比赛规则后,各班组走向自己的比赛场地,紧张地商量着各自的分工,一声号令,行车、上甑摘酒、摊晾参赛选手准备就绪。(点击查看报道 "")
最先上阵的是行车选手,行车分为地行和空行两方面考核,只见参赛选手灵活的操作着手中的遥控器或手柄,时刻紧盯,保持行车平稳。一位参赛选手说,行车最重要的就是稳。用行车提取适量的糟胚,要通过日常反复练习,精准操作,才能做好这份工作的。" 其实就是平常大家说的熟能生巧。"
" 今天有点紧张,没有发挥好,昨天练习的时候比今天好点,有点遗憾。但是,这也让我学习到了很多,还是很高兴参加这次比赛的。" 行车比赛完后,王叶选手说道。
" 广播通知,上甄摘酒火热开始了!" 只见选手将谷壳均匀地洒在糟胚中,根据比例与之混合。这样才能使酒醅拥有一定的疏松度和含氧量。
开始烤酒,第一轮上甑摘酒选手,将酒糟用箢篼运到酒甑中。一篼酒糟,重约十来斤。一甑酒,每甑酒醅要扬 130-140 竹兜,每一兜,要完成全部的眼鼻腿手腰等一系列 16 个步骤。每人每天重复近 500 次,每天高温翻重达 2 吨以上。
现场,一位肌肉发达,精心打扮过的小哥引人注目。他精细的操作引得大家纷纷围观,他就是陈增增。粗壮的手臂青筋暴露,箢篼在手中不停地转换,一弯一起一撒,只见酒糟在他的手中均匀的铺在酒甑中。" 轻、薄、匀,手法规范 ",大家对他一致评价到。
经过如此反复的操作,终于来到了 " 看花摘酒 " 的精彩一幕,这时就是考验选手的功力时刻了。陈增增说:" 掐头去尾,过花摘酒,在酒花较小、渐细碎,较为持久的话,此时的酒精浓度在 55 度到 56 度,就可以摘酒了。" 在接完基酒后,通过评委的检测,陈增增的酒精浓度 55.5,刚好在标准区间。
陈增增肉眼预测酒精度数的最好记录,是与实际相差 0.1 度。" 在这行我已经做了七年了,这次比赛有一定信心获得一个好名次 ",陈增增说。
摊晾选手也陆续的开始了比赛,选手们挥舞着手中的木锨,将糟胚均匀的摊晾在晾堂中,不断地翻铲成行。在温度均匀降至 30 度左右后,选手们开始撒入曲粉。竹编箢篼里的曲粉,被抛撒出去,在选手四周形成一个粉末圈。透过空中淡淡曲粉看去,她如一位舞者,飞扬的曲粉,像身上的裙摆。
比赛接近尾声,选手们都紧张的等待结果。在等待过程中,大家还在讨论今天各自的表现。
同台比武、同操一技,让我们感受到青年酿酒工对匠心的追求,这些反映的不仅是参赛者极高的参与热情,更表现出对酱酒高品质和工艺高水准的追求。
来源 酱香仁怀
编辑 王欣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