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 哈尔滨记者叶勇
《蚕织图》
南宋绍兴年间,於潜县令楼璹运用高超的艺术功底,将他对农桑生产的长期观察体验绘制出了一幅被称为“中国最完整记录男耕女织的画卷” ——《耕织图》,而这幅图充分反映了我国农耕时代最重要的两个生产环节 —— 耕与织。
《耕织图》共绘《耕图》21 图、《蚕织图》24 图,在绘制完成后,楼璹将其进献宋高宗御览,高宗阅后即令嘉奖,并命翰林院摹之。现《耕织图》原图及其摹本中的《耕图》均已散失,而摹本中的《蚕织图》正本自宋代以来一直深藏后宫,至民国时散落民间,后由一大庆市民持有,于 1983 年捐献给黑龙江省博物馆收藏。
以表现古代劳动妇女为主的《蚕织图》,是采用绘图形式详实记录蚕织的系列图谱,其全面描绘了 800 年前我国古代种桑、养蚕、织布等蚕织生产过程,又缀以社会风习,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它全长 1100.0 厘米,画心宽 27.5 厘米、长 518.0 厘米,跋长 460.0 厘米。画首钤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御书房鉴藏宝”,画尾钤有“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蕉林梁氏书画之印”。画作场景宏大,共绘 24 幅小图,无题诗,但每幅小图下配有宋高宗的吴皇后用小楷题写的说明文字。
《蚕织图》绘画手法写实,表现了南宋初年浙东一带的蚕织户从“腊月浴蚕”至“下机入箱”为止的养蚕、织帛生产过程:前半部分由《腊月浴蚕》到《盐茧瓮藏》,共 16 图绘出养蚕过程;后半部分除《蚕蛾出种》和《谢神供丝》外,其余画面均展现出缫丝织锦过程。整幅图卷中,无论是对人物神态、服装、发式、举止动作的刻画,还是对蚕织用具、屋宇树木的勾勒,无不造型质朴、惟妙惟肖,也正因这形象生动、细腻传神的描绘,才使其成为十分珍贵的艺术瑰宝、传世之作。
《天门军之印》
公元 7 世纪初,勿吉后裔靺鞨兴起(勿吉、靺鞨为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靺鞨族的一支部落粟末靺鞨的首领大祚荣,于 698 年建立了一个隶属于唐朝的地方政权 —— 渤海国。926 年,渤海国被辽所灭。在这悠悠 200 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渤海国与中原内地频繁交往,深受盛唐封建文化的影响,其“典章制度,仿自唐朝;衣食住行,皆有汉风”。由此,千年前被誉为“海东盛国”的渤海国盛极一时。
自渤海国三世文王大钦茂时期起,上京龙泉府两度为渤海国国都所在地,先后长达 160 余年之久,是当时东北地区最大的城市和渤海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对外交往的中心。其城市布局完全仿照唐都长安城建造,亦分内城、外城和宫城三部分,故址位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上京龙泉府遗址内曾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而黑龙江省博物馆所藏有的一方天门军之印正是发掘于此。
该印为一方渤海国官印,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其为青铜质,铜片镶成,印纽扁平,中穿一圆孔,呈桥状,通高 4.3 厘米、长 5.3 厘米、宽 5.25 厘米、厚 1.4 厘米、柄高 2.9 厘米。印面略呈正方形,印文为汉字篆刻“天门军之印”;印背楷书“天门军之印”,印文凸起,用笔细挺有力,圆润活泼,笔画间形成 0.9 厘米的沟槽。
当时的渤海国常派官吏和学生到唐长安城“习识古今制度”,其政治、职官、经济等制度均与唐王朝一致。然而,在查找有关记载唐朝职官制度的历史文献时,并未见“天门军”之设。辽金两朝亦无“天门军”之制,历年出土的辽金铜印亦无此种形制。但《旧唐书 • 文宗本纪》记载:“大和六年十二月,内养王宗禹渤海使回,言渤海置左右神策军,左右三军一百二十司,画图以进。”虽然此处将渤海国建制与唐朝中央政府的神策军相混淆,但至少表明渤海国设有同类的禁兵组织。故“天门军”可能是类似唐朝中央十军的王城禁军组织。
天门军之印出自上京皇城内,可作为研究渤海国设有与唐朝中央禁军类似的军事组织的重要线索,加之其仿制唐朝官印,以汉文篆字入印,亦可成为渤海国使用汉字的重要例证。
编辑 李洪霜
值班主编 寇青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