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哈尔滨 2022-05-03
ZAKER哈尔滨联合省博物馆举办“云展览”第四弹 | “鸭嘴龙”和“金代铜镜”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ZAKER 哈尔滨记者叶勇

 

“龙”是中国神话传说中吉祥、威严而又神奇的象征,没有人见过真正的“龙”。但在我国黑龙江省的北缘却有个与“龙”有着不解之缘的地方 —— 嘉荫龙骨山。

嘉荫是最早发现“神州第一龙”的,并且是恐龙最晚灭绝的地方,进而蜚声海内外。从 1978 年以来我馆对嘉荫龙骨山进行了六次抢救性大规模野外发掘,其中以 78-79 年这次嘉荫龙骨山恐龙大发掘意义尤为重大,填补了我省没有完整恐龙骨架化石的空白。

黑龙江省博物馆由这些化石组成两具黑龙江满洲龙骨架,其中最大的一具真骨含量近 90%,但不幸 1994 年在吉林巡展毁于火灾。目前这具是我馆当时唯一幸存的一具恐龙化石骨架。

这具鸭嘴龙生活在 6600 万年以前的白垩纪晚期。那么为什么叫它鸭嘴龙呢?因为他的头骨前部和下额骨向前伸长而成扁形的嘴和鸭子的嘴相似,所以我们就叫它鸭嘴龙。鸭嘴龙的前肢短小,后肢粗大,在指尖还长有适合划水的蹼,生活在湖沼水域或岸边,属于两栖爬行动物,以植物为食,当它用鸭子似的嘴巴在泥沼里铲除植物时就会带入大量的泥沙来磨损它们的牙齿,所以鸭嘴龙的一生都会有一千多颗牙齿的出现,当一排磨损坏掉之后,就会有新的一排长出来。鸭嘴龙的身体庞大,走起路来就会失去重心,就要靠它后边粗大的尾巴保持平衡,它的尾巴有着特殊的功能,在陆地上行走时尾巴就是它的方向盘,在水中游泳时则变成了它的舵。

 

它与青铜器相伴而生,集聚了古代巧匠的智慧;它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瑰宝,绵延着 4000 余年的历史文明。它就是中国古代鉴容正仪之用具 —— 铜镜。铜镜曾风靡于春秋战国、两汉、隋唐、宋元辽各个时期,且每一时期特色鲜明。当流转于金王朝之时,铜镜则兼具汉、唐、宋三代特点,并极富渔猎民族特色。而现存所发现最为完好的一面金代铜镜,为山水双鱼人物故事镜,正收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山水双鱼人物故事铜镜于 1975 年在黑龙江省绥棱县境内的一座金代贵族墓葬中出土,现为黑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铜镜镜面光亮、细腻,呈银灰色,直径 36.0 厘米,边沿厚 0.7 厘米。镜背纹饰由钮、内区、外区及边沿四部分组成:镜背中间有一半球状钮,钮内为桥状孔;外区饰一周狭窄的连续缠枝卷云带,边沿为素面窄缘;内区主题纹饰为浮雕图案,画面中人物和景物完美地结合于一体。

镜背内区图案为此铜镜最大亮点,其以钮为中心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雕绘的是一幅以山水树木田园为背景的人物故事画:画面右侧矗立着缀有小树的两座重叠石山,山脚边的田耕中,一位头戴席帽、身着布袄束带的农夫,正手执长柄锄头、弯腰弓背地忙碌耕作着;画面左侧,从镜沿向上延伸出一棵枝叶茂盛的参天大树,树下有两位头戴幞头、身着长袍束带的官人,那着左偏襟宽袖官服的胡须长者似乎正指着田间植物对穿团领宽袖官服的少者说教。下部则浮雕波浪起伏的河水,河水中一对游弋的鲤鱼巧妙地从水中露出头与尾,生动而不失活泼。

双鱼图案是金代铜镜中常见的图案,究其原因,或许早期女真人主要以渔猎为生,因而视鲤鱼为祥瑞之物,又或许鱼纹与“鲤鱼跳龙门”相关,反映了金人祈求入仕为官的心理。但无论何种说法,这浮雕精美的金代铜镜,正如其画面所呈现一般,既展现了女真族的民族特色,又彰显了女真人的高水平制作工艺。

编辑 于赛楠

值班主编 寇青

相关标签

zaker 神话 博物馆 哈尔滨 黑龙江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