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哈尔滨 2022-05-04
ZAKER哈尔滨联合省博物馆举办“云展览”第五弹 |“猛犸象”和“桂叶形石器”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ZAKER 哈尔滨记者叶勇

猛犸象

 

作为我省最大的收藏与展示自然、历史发展历程的综合性博物馆,黑龙江省博物馆收藏着我国境内发现的第一具猛犸象化石骨架 —— 松花江猛犸象化石骨架。那么,化石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原来,1973 年 3 月,黑龙江省肇源县三站镇一作业中的施工队,在距地表 5 米深的地层中发现了动物化石。黑龙江省博物馆得知消息后,当即前往化石出土地点进行调查并实施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出土化石 300 多件。最终,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用碳 -14 年代测定法测定,这具骨骼为距今约 21200 年的松花江猛犸象。

在我省发现的猛犸象化石基本都是晚更新世晚期 ( 4 万年至 1 万年前 ) ,这个时期的猛犸象在世界上的分布范围最广,化石标本保存最多,研究相对较深。松花江猛犸象是猛犸象家族中的一员,特点是体型大,门齿相对平直且短,臼齿齿脊相对较少。黑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这具猛犸象化石,装架后全长 5.45 米,高 3.33 米,门齿长 2.05 米。

猛犸象是随着冰期发展繁盛起来的一种大象,全身披满浓密的长毛,背部有一个类似“驼峰”一样的背瘤。其主要作用就是储存养分,用于在食物缺乏的时候,补充体能。这就是猛犸象这种动物能够适应寒冷地区,长途迁徙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因为猛犸象的适应能力强,它们的分布很广,几乎遍布整个北半球的北部地区。

两万年前的松嫩大地上,松花江两岸水洼、湿地遍布,植物茂密。这里,是动物们的乐园,也是猛犸象家族的栖息地。虽然有着极强的抗寒能力,暮年的老象最终也逃不过大自然的规律倒在了松花江岸边。很快,积雪掩埋了它的身体,并把它冷冻保存起来。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猛犸象逐渐被泥沙埋在地下,它的骨骼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形成了化石。今天,在黑龙江省博物馆里仍可一睹这具松花江猛犸象化石修复装架后的雄姿。

早在大约 1 万年前,随着冰期结束、天气转暖,猛犸象就逐渐在地球上消失了。如今,在松嫩平原广阔的土地上,仍可经常见到它们所留下来的遗骨。

桂叶形石器

 

在风光旖旎的乌苏里江左岸,坐落着一处被赞誉为“阿速江畔金字塔,黑龙江的牛河梁”的饶河县小南山遗址。这里,曾出土了诸多以玉器、石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礼器,见证了 7000 年前先民所创造的灿烂文明。目前,黑龙江省博物馆所收藏的一件桂叶形石器即发掘于此,它是迄今为止中国所发现的最大的压制石器。

这件桂叶形石器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因形制犹如一片桂叶而得名。其以燧石为原料制成,全长 25.0 厘米,最宽处有 5.92 厘米,最厚处则仅为 0.9 厘米,现属国家一级文物、黑龙江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此石器周身琢,中间厚,两侧薄,形制对称,双面均采用具有极高水平的压制技术进行修理:第一次压制时,由毛胚的两侧边缘向中心用力挤压,形成长而薄的石片,并在正反两面留下大而平的石片疤,使其成为非常薄的半成品;之后,沿着周边两面做第二次压制修理,使其周边留有细而平且相当均匀的脱落小石片疤的痕迹,从而使石器的形状变得更加规整,刃口和尖部更加锋利。

从对小南山遗址的研究及石器本身精湛的工艺、完整的器形来推断,这件桂叶形石器可能是当时这一地区首领人物墓葬中的随葬品,可视为一种礼器。而所谓“礼器”,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阶级的分化而出现的一种器物,一般为古代贵族在举行祭祀、丧葬、朝聘、征伐或宴享、婚冠等礼仪活动所使用,是身份、地位及权力象征。这一时期的礼器发展为后世礼器的兴盛开拓了道路。

编辑 王剑青

值班主编 张颖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