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2 日,在上海方舱医院,即将出院的八旬老人田老伯找到了贵州省中医援沪医疗队黔东南医疗组的几名组员,用微微颤抖的双手打开了那封注入了自己无尽感激和挂念的手写信,一个字一个字的念了起来。
" 罗飞、石昔梅、吴逸,我们相识,三生有幸,你们对工作认真的态度,你们科学严谨的方法,你们对病友的亲切友善使我感动,让我永远不能忘记,永存心中。你们叫我爷爷,忘年之交,实属不易,你们的名字,永远留存在我的心中 ……"
老人深情地读着,手也激动得抖动起来。期间,他有些哽咽,停顿了几次来平复情绪,此情此景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这张原本普通的白纸,因写满了老人初入方舱时的不安,以及在医院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包括对贵州省援沪医疗队黔东南医疗组组员的感谢显得尤为珍贵。
勇者不孤,他们也被患者 " 暖到 ",同频共振的 " 双向奔赴 " 让一座城市更加温暖,更加坚定疫安情防控的决心。
来自黔东南州中医医院的援沪人员罗飞告诉记者,这几天他们收到了很多治愈出院的病友写来的感谢信,信件多到贴满了一面墙。罗飞说,这是他们来到上海最大的意义。
罗飞回忆:" 有时候工作很晚了,方舱医院的病友们见我们忙得还没吃东西,就像叮嘱自家孩子一样叮嘱我们照顾好自己,还有一些人主动承担起了一些分发的工作,说让我们在旁边休息一下!我的心一下子热了,疲倦一扫而空,觉得相互理解真好!"
罗飞告诉记者,在上海会很想家。但上海人民却让他们有了在家一般的亲切感。" 工作时,大家都是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很难看得清谁是谁,但田老伯却清楚的记住了大家的名字,罗飞、吴逸、石昔梅 ……"
罗飞感叹,当你身处异乡,听到自己的名字从除了同事以外的人口中喊出时,那种亲切感、归属感真的让人想流泪。
感动远远不止这一点。
田老伯要出院的前一天,他与医护人员们聊了聊。他说每次听到援沪组员叫他爷爷时会很开心,也记住了大家对他说过的每一句鼓励的话,记住了每一个人来自哪里,并相约待疫情结束后去他家玩上几天,带大家去吃上海小吃。
采访的最后,罗飞表示,常常听到大家说谢谢你们来帮助上海,其实我们想说 " 谢谢你们照顾我们,理解我们,我们一定不辱使命。"
此外,借着镜头,罗飞向在家的同事、亲友报了平安。她说:" 我们来到上海将近半个月了,请在家的亲朋好友们放心,我们在这里一切都好,争取早日战胜疫情,凯旋而归!"
有人说青春就几年,疫情占三年。但他们说,这依然是他们高唱的青春!努力着、奋斗着、闪耀着。
尽管脱下防护面罩时脸上会有痕迹,尽管防护服有些笨重和闷热,尽管长时间佩戴口罩会让眼镜满是雾气。但,这就是青春的模样!
来源 心动 930
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