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援沪核酸检测队员合影。(受访者供图)
自 4 月 3 日晚抵达上海以来,我市 16 名核酸检测员便与广东其他援沪核酸检测队员一道,全力以赴投入到抗疫最前线。一个月来,检测队克服种种困难,持续奋战,每天不断刷新检测速度,与病毒赛跑,以高质量高效率为上海抗疫作出贡献。
我市 16 名援沪核酸检测员所在的广东援沪医疗队二组(汕头、珠海、广州)和五组对口支援的是千麦博米乐气模实验室。在与原实验室人员短短几天的工作磨合中,我市队员积极配合,并不断提出建设性方案优化流程,使工作效率明显提升。广东援沪医疗队二组组长是来自汕头队的黄靖宇主管检验师,他根据工作的个人经验及擅长优势,优化人手,调配岗位。比如,调配加样能手至气膜三仓,能手中个子娇小的队员安排到方舱,个性比较沉稳的队员安排至四仓上样提取和点样记录,技术核心队员则调配至五仓扩增审核以及上报结果,确保人尽其才。在系统优化方面,刚开始所有检测结果需经手工输入系统以及登记,使数据上报效率降低也容易增加错误概率。来自汕头队的分析处理区质量组长陈鑑强主管检验师在经过现场与系统工程师沟通并提出建设性建议后,迅速在一天内完成系统的升级及完善,一键导出数据并传输至上报系统,大大提高了审核关的效率及数据上报时效。陈鑑强与工程师还提出了引入 TAT 管理,在每个节点达到有效控制,大大缩短了整体数据的上报时间。
我市核酸检测队员还优化了交接班程序和三班制周期轮转制度。他们在每个班次交接时间,确保前后班人员提前十五分钟至半小时当面交接,保证前后班工作的顺利衔接,使实验室保持不间断运作,提升了实验室的整体检测通量。此外,他们完善了轮班制度,以晚班为基准,每组确保值满三个晚班一轮换,保证了全员均匀地得到休整机会。
在每天检测量大约为十几万管的实验室里,队员们每天精神抖擞地投入到工作中。在加样舱中,来自汕头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赖羽羽以每小时开盖 450 管的速度被称为 " 快枪手 ";来自汕大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陈伟楠一投入工作就忘记时间;来自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的林恩艺努力克服困难,不断战胜自我;来自金平区人民医院的蔡思桦工作一丝不苟;来自澄海区人民医院的蔡锦涛不苟言笑,工作专注;来自潮南区人民医院的张悦琳年纪虽小但对待工作一点也不马虎;来自汕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施帆则努力刷新自己的加样速度。在枯燥而不断重复同样流程的标本加样舱中,这 7 名队员已经形成工作默契,每天一到工作岗位,就化身为 " 机器人 ",精准快速地完成每天的加样工作,不仅速度要快,还要保证加样的准确。一天工作 8 小时,因为长时间一直坐在位置上重复相同的动作,一个班次下来腰酸手疼,但每一天队员们结束工作后都会比较当天的加样量,然后再设定第二天的加样目标,争取每一天的速度都有提高。队员们坚信,他们一定会 " 跑赢 " 病毒!
在提取区,这里有来自汕头市中心医院的蔡耿忠和肖曈曈、汕头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洪林真、汕大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谢龙、龙湖区第二人民医院的陈晓珊、濠江区人民医院的陈婉贤。在没有椅子的提取区里面,这里的每名队员都无法停下自己的脚步,一直在不断地上机和下机。他们每天要不断蹲下站起,每一块板都要轻拿轻放,防止液体溅出。在气温逐渐升高的上海,队员们顶着高温工作,一天工作结束,脸上都沾满汗水、布满口罩印痕。
提取后的核酸传到扩增区,这里的工作由来自汕大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黄靖宇、汕大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陈鑑强和潮阳区人民医院的张杨文接手。他们眼睛要专注地盯着电脑屏幕查看扩增曲线,尤其是灰区附近的曲线,要很仔细地分辨,以确保结果万无一失。
在夜以继日的持续奋战中,一个月过去了。我市 16 名援沪核酸检测员经受住了种种考验,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夺取上海最后的抗疫胜利贡献应有的力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