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100 年前,美籍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春之祭》在法国巴黎剧院首演,引起了轰动。历经百年的岁月,《春之祭》已有近 400 个版本,杨丽萍版的《春之祭》注入了她独有的舞蹈语言,显得格外不同。5 月 7 日 -9 日,杨丽萍作品《春之祭》将登陆广州大剧院,连演三场。究竟以何种形式去融入东方五千年文化,怎样以东方审美去诠释西方经典?杨丽萍的《春之祭》,集结来自五湖四海不同背景的年轻舞者,以全新的方式演绎这部西方百年经典。
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春之祭》描绘的是:一名少女跳舞至死,把她当成祭品,来安抚春之神。剧中的少女被命运选中,牺牲献祭,突显了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对死亡的恐惧及对春天来临的渴望,也表现出女人献祭的一种恐惧、矛盾、彷徨的心情。杨丽萍版《春之祭》恰恰相反,她加入了 " 轮回 " 的概念,这是极具东方审美的特质。少女不再是单纯的 " 献祭 ",而是演化成从生到死、再到涅槃重生的轮回,也不只是被动的献祭,更是主动的献身,以一种大无畏的大局精神去牺牲自己,救赎大家。
杨丽萍以前的《云南映象》 《雀之冬》等很多作品,都是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寻找自己的根。在创造《十面埋伏》时,她尝试以世界化的视角和语言,表现中国元素。而新作《春之祭》中,她更希望将东方文化、东方语言融入舞台,其中加入了大量的藏族元素,比如狮子、女人、祭司、孔雀等,以全新的元素诠释东方的祭典。爱恨、生死与自由,在杨丽萍的诠释下都化为具象:狮子暗喻权力、旧有的世界、不可侵犯的规则;女人是受难者、觉醒者、重生者;祭师象征着冷漠无情的压迫者,孔雀代表重生、未来和希望。而作品最终要表达的是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在大地上耕种、歌舞和生活的祈盼。
《春之祭》的再度创作,对于杨丽萍来讲是一种 " 冒险 "。这次 " 冒险 " 不仅局限于文化思维的碰撞,还在于舞蹈的基本元素——舞蹈语汇,它决定着舞蹈的风格和气质。杨丽萍不满足于现有的舞蹈语汇,而是带领团队重新打磨,将带有东方色彩的基因注入新的舞蹈语汇。
此外,《春之祭》还继承了杨丽萍绚丽、繁复、浓墨重彩的舞台美学。舞台被 999 个神秘符号堆满,舞者置身其中,忘我起舞,描绘着每个人的生活和生命,而这一切,构成了整个世界。杨丽萍曾感慨说," 很多人会忘了自己拥有什么,其实就是低下头来寻找种子,让它发芽成才。这没有多难。尊重自己的文化,这是非常美好的法宝。"
采写:新快报记者 徐绍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