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10 日,《工人日报》头版刊发《" 交通死角 " 按下了发展 " 快进键 " 贵州发展便捷交通网,让 " 千里黔桂一日还 " 成为可能》,关注从《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2015-2025 年)》正式实施近 10 年来,广西、贵州、云南等 3 省区不断加强合作,老区 " 交通死角 " 有效融入珠江 4 小时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也因此受益。具体报道如下:
因地质地貌和交通条件的限制,物华天宝的贵州黔东南州、黔南州一度藏匿深山人不识。黔东南、黔南这两个布依族、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地处贵州东南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区,山高、谷深、峰峦叠嶂,交通状况一度很落后。
2015 年 2 月 9 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实施《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2015-2025 年)》 ( 以下简称《规划》 ) 。《规划》正式实施近 10 年来,广西、贵州、云南等 3 省区不断加强合作,老区 " 交通死角 " 有效融入珠江 4 小时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也因此受益。
四通八达的交通
"10 年前,从贵阳出发去黔南州平塘县、罗甸县等地,要坐整整一天的车。现在,只需要两个半小时的高速车程,就能轻松到达,生意越来越好做了。" 在贵阳做生意的广西人罗如平感慨地说。
新中国成立初期,黔南境内仅有 348.2 公里简易公路,1956 年建州时公路总里程为 629.2 公里,除黔桂、黔湘两条坑槽密布的 289 公里等外级公路外,其余均为简易公路、马车大道。当时,全州唯一的一家汽车运输机构,仅有 5 辆老旧汽车,艰难地承担着黔南公路运输的重任,大量的运输主要靠人挑马驮。建州时,这里 70% 的县城不通公路,生活在这里的群众饱受交通不便之苦。
2014 年 12 月 26 日,贵州首条高速铁路——贵广高铁建成通车,贵州迈入高铁时代,动车跨越千山万水,行驶 857 公里,让同饮珠江水的贵州、广西、广东三省区沟通更加方便,也让 " 千里黔桂一日还 " 成为可能。
如今," 县县通高速 " 让黔东南州、黔南州等地的少数民族群众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2001 年以来,黔南农村公路建设规模每年都保持在 2000 公里以上,较为完善的农村公路网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大道坦荡,行路不再难。四通八达的高铁、高速公路网,与飞速发展的航空、水运交相辉映,黔东南州、黔南州交通按下了发展 " 快进键 "。
拥抱高铁红利
伴随高铁向西挺进,黔东南州、黔南州等一些交通偏远的地区终于告别 " 交通死角 " 的尴尬,开始拥抱高铁红利。
" 以前,我们这是大山深处,建筑材料运不进来,农产品运不出去。高铁一来,干什么都方便了。" 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普屯村村民说。
三都县禹民柑橘种植场面积有 2000 余亩。前几年,因为交通不便,水果运不出去,主要在当地销售。由于销售渠道单一,部分果实滞销烂掉,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现在,交通不再是阻碍因素,通过县电商平台帮扶,禹民柑橘实现了线上和线下同步销售,新鲜果实赢得了市场。
" 路好了,柑橘可以在第一时间送到顾客手中,预计今年种植场销售额可达 300 万元。" 种植场场主邓明禹说起今年的收入笑得合不拢嘴。
便利的交通,让农副产品顺利卖了出去,大大增强了大家脱贫致富的信心,也激活了贵州大山深处的旅游资源。黎平肇兴侗寨是黔东南州最古老的侗寨之一,由于远离中心城市,旅游接待量一度不到贵州热门景点西江苗寨的三分之一。2014 年 12 月 26 日,贵广高铁全线通车运行,从黎平到广州只需 3 个多小时,到贵阳仅需 1 个多小时。黎平县从偏居贵州一隅的 " 边城 ",变成西南地区通向珠三角的 " 桥头堡 "。自此,被称为 " 侗乡之都 " 的黎平,凭借高铁的东风,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离高铁站较近的肇兴侗寨和堂安侗寨,更成为吸引全国游客纷至沓来的旅游景区。
黔东南州凯里经济开发区建设了一批现代物流和服务业项目,加速了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优化布局。高铁开通,越来越多的黔东南苗绣手工艺传承人频繁地进出广东、广西等地,带动刺绣、银饰品走出大山。
来源 工人日报
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