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ZAKER广州 2022-05-10
“意象油画派”开创者鸥洋捐赠展广州开幕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新快报讯 5 月 10 日,在广州艺术博物院,《意——鸥洋捐赠油画展》开幕之前,85 岁高龄的女画家鸥洋讲述了她所开创的 " 意象油画派 " 的创作历程。" 我选了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捐赠给广州艺术博物院,其中一部分是我在探索期创作的,我希望能够通过它们来体现我的‘意象油画’的成长过程。"

1937 年生于湖北省武汉市的鸥洋,1956 年进入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广州美术学院前身)就读油画系,1960 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现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走进展厅,最先看到的是鸥洋在改革开放后创作的一系列新尝试,第一幅《我叫卓玛》,是模仿中国画的表面形式的油画,用了简洁的水黑线条,画面大量空白,甚至还在画布上题款盖章 ; 用真木料做成窗框,用胶粉与墨色漆混合、厚堆成窗条,画上破盆中一棵风雨兰,是《蹉跎岁月》,以暗示在禁锢、困境中对未来仍抱有希望;她还利用水曲柳木板的天然木纹作画,在上面用油、粉、沙混合堆成凹凸不平的肌理当土地,甚至还嵌上涂了金色的黄豆粒,描绘一农妇弯腰播种,叫《希望的田野》……

据介绍,鸥洋从 20 世纪 60 年代起活跃于画坛,早期作品倾向写实。60 年代初开始了水粉画人物写生技法探索,70 年代开始探索中国画的创新,尝试在水墨画中表现阳光感,作品曾入选全国美展。1985 年,鸥洋参加法籍著名画家赵无极举办的油画讲习班,接受赵无极的指导后开始探索 " 东方意象 " 油画语言。她在 90 年代提出了 " 意象油画 " 概念,在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意象中,寻找油画语言的东方性,将中国文人画趣味与西方印象派光色、现代形式感结合起来,从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出发,不以再现自然为目的,而是重视情感与精神的表达,形成个人独特的艺术面貌。

2022 年,鸥洋及其家属决定向广州艺术博物院捐赠油画 56 件(套)。这批油画作品创作于改革开放之后,汇集了鸥洋四十余年油画探索之路的成果,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据了解,广州艺术博物院 " 鸥洋作品捐赠收藏项目 " 被列为 2022 年度 " 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 "。本次《意——鸥洋捐赠油画展》即是欧洋捐赠作品的一次集中展示。

采写:新快报记者 许婉婕 夏

摄影: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