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瓢诗话》
[唐]薛雪 撰
孙之梅 周芳 注释
2020 年 12 月
凤凰出版社
内 容 简 介
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的诗怎么读?清乾隆时期,有这么一本畅销书,不仅教你读诗还能打开格局,这就是薛雪的《一瓢诗话》。一本诗论专著,却有了《人间指南》的趣味。
如果搜薛雪生平,会发现给他的标签不是什么诗人、诗论家,而是 " 清代著名医学家 ",他是我找的那个薛雪吗?是。
薛雪生于吴县 ( 今江苏苏州 ) ,性格温良,自幼好学。因母多病而悉心研医,特别擅长温热病,他写的《湿热病篇》对温热病的发展有相当贡献,成为传世之作。
不折不扣的医学生内心,是个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他热爱生活,热爱诗歌,热爱画画,热爱写作。《一瓢诗话》就是薛雪把自己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与诗论联系到一起,引类取譬写就的专著。
《一瓢诗话》共 230 条,在编排上作者用了一番心思。第 1 到第 14 条是总论。这一部分基本是对叶燮《原诗》的继承与发挥。如讲到诗的根基是 " 胸襟 "。所谓有 " 胸襟 " 就是要有远大的抱负、祟高的志趣、锐利的眼光。杜甫为什么能成为杜甫?那是他 " 思君王、忧祸乱、悲时日 ",才能发挥其性情智慧,写出千古佳作。
从 15 条开始进入唐宋诗人、诗作评价。最后两条总结全文,第 229 条以评论杜甫卒章显其志———尊唐崇杜,第 230 条用米芾论书诗作结,类似后记。
在诗话史中,很难说薛雪有钟嵘、欧阳修、严羽、叶燮那样的开创意义,但他有他的别致。比如薛雪很擅长把书、画、乐、医道、武备兵法、著述、生意等与诗沟通,互相发明,阐发诗理,使诗学上升到形而上的层面。
学诗离不开模仿,如何模仿?书中第 29 条写 : " 有志学诗,不必定取某人,终日刻画 ; 只将古人诗游咏久之,动笔便合。书画亦然,但将法书名画,终岁把玩,久而久之,下笔自然超脱 ; 若印定锺、张,板摹董、巨,以期名世,愚哉 ! " 这个道理,是薛雪从诗悟到了画,由画悟到了诗。
第 13 条讥讽那些写诗工夫不到者云 : " 火候未到,徒拟平淡,何啻威喜丸 ? 费尽咀嚼,斐然满口,终无气味。" 威喜丸是一种专治虚弱症的药丸,需反复咀嚼,满口生津,后徐徐咽下。这种比喻是多么的生动准确 !
薛雪还偶然用生意论诗。第 64 条写到 " 有意逞博,翻书抽帙,搜新炫奇 " 的人如 " 借本经营,原非己物,终岁纭纭,徒见局踖 ",表现出薛雪对清代逞学斗博风气的排拒。
虽然在诗论中高谈阔论无比快乐,但最后薛雪还是回归了医者身份。既与侍养高堂有关,也是其个性所致。其诗《草》: " 一自王孙去不回,望中平绿锁尘埃。旗亭日薄歌声咽,金谷花飞梦雨催。老向关河瞻魏阙,愁经野烧过龙堆。青青重过天涯路,昨夜春风卷地来。"
作者似乎看破了繁华衰败的人世烟云,把自己与 " 尘埃 " 世界隔绝开来。想必写此诗时,薛雪想到了王维的《山中送别》。就这样吧,随便送一送,反正此去高山水远,也不必太过想念。
乾隆三十五年 ( 1770 年 ) ,年近 90 岁的薛雪在一片湖光山色中长眠。远离仕禄,以医自养,他这辈子活出了很多人渴望的样子。
作者简介
薛雪 ( 1681-1770 ) ,字生白,号一瓢,又号槐云道人、磨剑道人、牧牛老朽。江苏吴县人,与叶桂同时而齐名。早年游于名儒叶燮之门,诗文俱佳,又工书画,善拳技。后因母患湿热之病,乃肆力于医学,技艺日精。
薛雪一生为人,豪迈而复淡泊。所著《湿热病篇》即成传世之作,于温病学贡献甚大。又尝选辑《内经》原文,成《医经原旨》六卷 ( 1754 ) 。唐大烈《吴医汇讲》录其《日讲杂记》八则,阐述医理及用药;另有《膏丸档子》(专刊稿)、《伤科方》、《薛一瓢疟论》(抄本)等。
现代快报 + 记者 宋经纬 整理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