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脉 2022-05-16
苏州可以堂食了?先来10碗面尝尝!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近期,苏州的各个餐馆正在逐步开放堂食。

在有序恢复的同时,大家心心念念的烟火气也再次回归。

当纠结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一碗面,似乎是最好的答案。

苏州人爱吃面是出了名的。

不然你瞧 " 老苏州 " 冯梦龙写的 " 三言 ",为什么这么多吃面的场景。

写 " 蒋兴哥重回珍珠衫 " 要让人物吃面,写 " 玉堂春落难逢夫 " 还让人吃面 ……

最难舍的,就是那一碗面。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明】冯梦龙

凤凰出版社

这次,不妨随文脉君一起,遍访苏州这 10 个地区,品尝这 10 碗美味的面 ……

姑苏区:三虾面

吃在姑苏区,却只能选择一碗面是 " 痛苦的 "。这里是苏式面 " 神仙打架 " 的主战场。

松鹤楼的卤鸭面,观振兴的蹄膀面,朱鸿兴的焖肉面,还有爆鱼面、爆鳝面、蟹粉面 ……

初夏时节,文脉君单聊这个季节才有的面中 " 爱马仕 " ——三虾面。

三虾,顾名思义,虾脑、虾子、虾仁,合在一处,脑中赫然迸出一个 " 鲜 " 字。

不过要取 " 三虾 ",谈何容易。

且不说如何从小小河虾中剔出这些食材,虾子还需炒干,虾仁滑熟,虾脑则要加姜汁葱末煸透。

经过漫长的烹调之后,煮一份爽滑细面,一口面,满口鲜。

贵有贵的道理,这里面全是功夫。

虎丘区:枫镇大面

经过岁月变迁,枫镇大面风靡苏州,乃至整个江苏。

而当年它的诞生地枫桥镇,而今已经成为虎丘区的枫桥街道。

这种面,汤清无色,焖肉酥烂入口即化,面条细白,捞在碗中犹如 " 鲫鱼之背 ",再舀一勺用当季的酒酿和葱末混合而成酒酿露——

线要匀称,外形美观,味鲜爽口。

因为其扑朔迷离的起源传说,自带一种神秘色彩。

一种说,这种面是清代一对张姓夫妇首创,还有一种说法是,这种面诞生于太平天国时期,由两兄弟因为意外研制而成。

其中流传最广的一个传说,是乾隆下江南时,连吃数碗,赐名 " 好一碗枫镇大面!"

往事不可追,不过可以看出这种面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并最终征服了苏州人挑剔的胃。

吴中区:藏书羊肉面

藏书羊肉,是吴中区木渎镇最负盛名的特产之一。

烧煮羊肉都不用锅,而是一个硕大的木桶。如果再撒一把爽滑入口面条,可以说是天作之合。

话说很久很久以前,木渎有个专做木碗的木匠,人称姚木碗。

有一次,他上山砍柴,偶遇两位白胡子老头坐在树墩子上下棋。风沙吹过,木匠睁眼再看,老头不见了。

他寻思,这事不正常,扛着老头坐过的树墩子就回了家。

结果到家之后,家中的房屋早已垮塌,自己的儿孙也已经作古,时间不知道已经过去了几百载。

日子还得过下去啊,姚木碗重操旧业,用扛回来的树墩子做碗,没想到,盛出来的饭菜鲜美异常。

此时,一个卖羊肉的后生,买下了姚木碗那剩下的木料,订做一口木桶锅用来烧羊汤,结果风靡十里八乡。

这就是这道藏书羊肉的由来。

相城区:两面黄

相城区能吃到的面五花八门,太平素面、黄埭挂面、昂刺鱼面 ……

相较之下,两面黄其实并非相城才独有的面。但其实里面还有一段缘分。

话说清末到民初,五芳斋的两面黄就风靡一时了。而五芳斋的创始人,就来自道光年间吴县的陆墓采莲,即今天相城区元和镇开发区。

将面条下到油锅里,氽制成型捞出,两面都是金黄金黄的,只有将这碗独树一帜的炒面摆到你面前,你才会真正明白,它为什么叫两面黄。

随着时代发展,面条也跟着这座城市一起更迭。用一句苏州话说就是," 蛮灵格!"

吴江区:七都老汤面

苏州人吃面,面汤是灵魂,老话说 " 唱戏靠腔,下面靠汤 ",汤的优劣直接关系面的好坏。

吴江区的七都老汤面,着一 " 老 " 字,境界全出。

面身更薄更宽,容易入味,煮面条时讲究宽汤、清水、滚开,浇上热乎乎的骨头汤,口感极佳。

有的吴江人喜欢配上鹅肉或大排来吃。富有光泽的鹅皮下,薄薄的脂肪,也让鹅肉吃起来更加滑嫩。

大排是另一种口感,酥香软糯,裹着香滑的酱汁,配上面条,每一口都是满满的鲜甜滑爽。

苏州工业园区:福寿面

前面聊了一堆大鱼大肉,不如来点清爽的。

阳澄湖畔,工业园区的重元寺里,点上一碗素面,爽口又清新,让人难忘。

别以为这碗‘福寿面’,清汤寡水,没什么滋味。其实它的烹调方法也大有乾坤。

面汤加入了多种新鲜蔬菜和菌类,经过四小时慢火熬制而成,将前者的清香与后者的鲜美结合。

面的浇头也在经过炒制后,迸发香味,让人食指大动,淋漓尽致地还原了最本真素味的美好。

常熟市:松树蕈油面

既然聊到了素面,那就不得不提常熟市的蕈(xùn)油面。

这个 " 蕈 " 字,很多人乍一看到,并不会读。其实它是一种野生菌 , 而松树蕈则是常熟虞山的一种特产。

美食家李渔在《闲情偶寄》里夸赞此物:" 求至鲜至美之物于笋之外,其惟蕈乎!"

捉蕈难,制蕈油亦不易,刚采下的野蕈里有小虫子,须撕去表面一层膜衣,清洗干净,在盐水中浸泡,用农家菜籽油熬制成 " 蕈油 "。

清朝末年,翁同龢在告老还乡后,经常去兴福寺谈经论禅,住持常以蕈油面款待,翁同龢吃过盛赞不已

而以前常去常熟乡下采风的宋庆龄、宋美龄两姐妹,也是蕈油面的忠实粉丝。

张家港市:刀鱼面

张家港全境地势平坦,河港纵横,造就了其无与伦比的水产资源。

每当春季,刀鱼成群溯江而上,形成鱼汛。农谚说 " 春潮迷雾出刀鱼 ",刀鱼体形狭长侧薄,颇似银白色的尖刀。

这个时候配上面条,煮一锅刀鱼面,别提多美味了。

鱼肉颇嫩,肥而不腻,劲道的面身裹在奶白的汤中,感觉随时会在口腔中爆发。

一碗下肚,你才会真正了解,宋代刘宰曾说的:" 肩耸乍惊雷,鳃红新出水,芼以姜桂椒,未熟香浮鼻。"

昆山市:奥灶面

奥灶面的名声很大,但 " 奥灶 " 二字所谓何意,很多人并不知道。

坊间说法很多,有一个比较可信的记载是,1853 年,昆山半山桥曾开设有天香馆,专做白汤卤鸭面,与当时昆山另一家云记馆的红油爆鱼面,并称双绝。

传至上世纪 60 年代,天香馆破败下来,门庭冷落。昆山人见状,常摇头叹息面馆 " 腌臜 "。

到了后来,带有贬义调侃的 " 腌臜 ",被巧妙谐音成 " 奥灶 "。

时至今日,昆山人依旧放不下奥灶面的那一口汤。

红汤用淡水鱼头、螺蛳、黄鳝、河虾等河鲜吊汤,和新鲜筒骨、隔年老鸡等禽肉类食材,外加秘制酱料精心熬制。

白汤奥灶面吊汤采用的是鸡、鸭、猪骨等家禽原料。一碗白汤,弱似春绵,白若秋练,味美鲜醇,原汁原味。

奥灶,奥灶,灶上的奥妙,奥妙的灶头,诚不我欺。

太仓市:双凤羊肉面

被誉为 " 太仓之根 " 的双凤,自东晋咸和年间建乡以来,便 " 物产甘丰 "" 居民稠密、市物辐辏 "。

这个地方,养羊、食羊的习俗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在诗文中多有记载。

明人说," 秋风乍过西林寺,已闻深巷羊肉香 "。清人说," 牛羊卧上垄,鹳雀早辞林 "。

年深日久,双凤民间及一些店家自然形成了一套烹制羊肉面的秘传。

重烹肉、善熬汤、精制面,一碗面的诞生有着极其细致的工艺流程。

这也是这道双凤羊肉面,能在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苏州地区生根发芽,独树一帜乃至久负盛名秘诀吧。

在苏州,每次下馆子,都是一种极致的享受。

作家陆文夫是著名的 " 老饕 ",《江苏文库 · 研究编 · 江苏历代名人词典》说他 " 在闾巷凡人小事中揭示时代和历史内涵 "。

《江苏历代名人词典》

宋林飞 主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

他将有一段关素苏州人吃面的描写,堪称一绝:

" 睡懒觉倒是与他无缘,因为他的肠胃到时便会蠕动,准确得和闹钟差不多。眼睛一睁,他的头脑里便跳出一个念头:‘快到朱鸿兴去吃头汤面!’ "

陆文夫

什么?你问苏州人为何爱吃面?大概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泰伯手把手教吴地先民耕种。

那时,爱吃面的基因就已经种下了吧。

文 | 现代快报 + 记者 王子扬

图 | 现代快报 + 记者 高达

相关标签

传说 苏州 乾隆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