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这里是一片荒山,地下埋藏的煤炭是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 六盘水市水城区阿戛镇松绿村村民王大学说,现在是该 " 还账、反哺 " 大山的时候了。
阿戛镇,六盘水远近闻名的产煤大镇,最多时有 15 对煤矿,阿戛人 " 靠山吃山 ",小日子过得风生水起,但生态遭到损害,大风刮来,煤灰漫天。
时过境迁,一度 " 红火 " 的煤炭经济渐渐 " 体力不支 "。面对困境,阿戛镇党委政府紧跟六盘水产业转型的步伐,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补助和技术支持,让产业从 " 地下 " 走到 " 地上 ",由 " 黑 " 转 " 绿 " 发展,经历着全新的蜕变。
从 2014 年开始,阿戛镇的人们靠山吃山有了 " 新吃法 "。也就在此时,在煤矿上务工的王大学,在自己家地里种了 20 余亩枇杷还种有玛瑙红樱桃、杨梅等果树。去年卖水果就收获 6 万余元,今年预计能有 7 万余元的收入。
相比煤炭开采,枇杷是名副其实的绿色产业。枇杷树可以绿化荒山,更大的特点在于其一次种植、常年受益的特性,能够为百姓致富提供长远支撑。
" 这片枇杷地,以前到处洞洞眼眼,是私挖乱采煤炭造成的,只要一下雨,水沟里能捞煤。在煤矿上班,虽有几块进账,但是过得不如意。" 王大学说,这片地上种植精品水果后,"2 年时间,就赚回了前些年近 10 万元的投入成本,去年我们家又种了几亩猕猴桃,今年种了几十棵蜂糖李。"
镜头转到村民李清文地里," 以前挖煤破坏生态,干一天活下来,全身上下黑不溜秋的,还赚不来几个钱,现忙几个小时,就有 100 多元,身上还不脏。看,我身上这白衣服,放在以前已成‘黑衣’了 ……" 李清文炫耀道。
从 " 黑 " 到 " 绿 " 转型,不仅是产业的升级,更是人的价值实现。如今,阿戛镇共种植枇杷 4093 亩,挂果面积 3000 亩,预计今年每亩产量 1500 斤,可采摘 450 万斤,按平均每斤 5 元计算,预计产值可达 2250 万余元。
曾经的 " 黑色外衣 " 褪去,新的 " 绿色名片 " 打响,除枇杷外,阿戛镇还种有猕猴桃 7079 亩、刺梨 14730 亩、青脆李 8159 亩、玛瑙红樱桃 5003 亩 …… 基本实现一年四季有果摘,已成为阿戛人的 " 幸福不动产 " 和 " 绿色提款机 "。
来源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编辑 李枫 / 统筹 李梦秋 / 签发 高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