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2-05-18
南京大学校歌为什么选了李叔同作曲的这一首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如今被南京大学师生熟知的校歌创作于 1916 年,是原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简称 " 南高师 ")校歌,由南高师首任校长江谦作词、著名音乐家李叔同谱曲。在《南京大学校歌》网易云音乐评论区,不少人表达了对这首歌的喜爱:" 曲声古朴典雅,起伏厚重有力 "" 越听越好听 "" 听到旋律便泪水滑落 "。基于原歌曲,还有南大师生创作了校歌梦想版、活力版、Rap 版。

然而在 2001 年的 " 爱我南大 " 候选校歌演唱会上,这首歌的得票率却很低。据时任南大百年校庆办公室负责人李芸称,2001 年,在收回的 610 份有效校歌选票中,仅有 16 份为这首候选校歌投票,占比只有 2.62%。

那么这首 20 年前一时不被看好的歌曲,是如何逆袭最终被定为南大校歌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到南大校史馆查阅资料,并拜访了二十年前负责组织校歌遴选的李芸老师。

遗失的校歌曲谱

1999 年,为了迎接百年校庆,南京大学提前三年成立了百年校庆办公室。当年 10 月,校庆办公室在各大媒体发布《南京大学校歌征集启事》,向南大全体师生员工及海内外校友广泛征集校歌、校训。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陆续收到海内外校友和师生投稿,征集到二十七首校歌,普遍由投稿者自己作词、谱曲。

▲《南大报》校歌征集启事、部分应征作品和相关报道

一边征集、一边搜寻,校庆办的老师们在档案馆寻找南大历史上的校歌。南大前身为创建于 1902 年的三江师范学堂,此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历史时期,于 1950 年更名为南京大学,今年正值南大 120 周年校庆。

因此南大历史上有四首校歌:南高师校歌,国立中央大学校歌(汪东作词、程懋筠作曲),金陵大学校歌,国立中央大学校歌(罗家伦作词、唐学咏谱曲)。

我们从李芸老师的讲述中得知,1999 年他们在南大档案馆里找到了三首校歌的词曲与罗家伦作词的校歌的歌词,罗家伦作词的这首没找到曲谱。为寻找曲谱,李芸老师和其他工作人员前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查找,并联系海内外校友一起寻找,但依然没找到。一位热心老师甚至通过朋友联系上罗家伦老校长的女儿罗久芳,请她帮助回忆和寻找。罗女士校对后发现,档案馆保存的罗家伦的歌词跟她存有的词一字不差,遗憾的是,她也没有这首歌的曲谱。

▲《南大报》刊登了南大历史上的四首校歌歌词

此后,校庆办公室根据专家和师生建议,使用罗家伦校长的词,邀请现代音乐人、著名作曲家印青重新谱曲。" 大家向我推荐南京市前线歌舞团副团长印青老师,我便到位于孝陵卫的南京前线歌舞团宿舍找他,邀请他到南京大学参观,跟他介绍南京大学的历史,印青老师非常兴奋。" 据李芸老师回忆,印青一气呵成为南大提供了两个校歌方案。

李芸老师又去到杰出作曲家、《红旗颂》和《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曲作者吕其明在上海的家中,请他谱曲。" 他二话不说就答应了。我第二次去上海的时候,正好有另一位老先生在他家,他就把自己谱曲的南大校歌在家里一边走一边唱。"

两次候选校歌演唱会

为了解广大师生的意见,2000 年 5 月 19 日南大举办了 " 爱我南大 " 候选校歌演唱会。候选校歌共八首,包括南高师校歌、中大校歌、金陵大学校歌、新谱曲校歌及两首应征校歌,由大气科学系、新闻传播学院、社会学院、老干部合唱团等单位演唱。演唱会结束后,师生投票选择心仪的校歌。

当年共回收 153 份有效投票,其中得票率最高的是罗家伦作词、印青谱曲的两首校歌,而南高师校歌的得票率排在倒数第一。

分析投票结果时校庆办意识到,由于各合唱队伍声音、状态不一,唱得好一点的、水平高一点的合唱队会为校歌加分,而如果演唱队伍当天状态不佳,会影响师生对所唱校歌的评价。

▲ 2000 年 " 爱我南大 " 候选校歌演唱会节目单

第一次校歌演唱会结束后,南大师生反响强烈。时任南大研究生院院长、著名物理学家吴培亨提出反对意见,不同意搬用原来的校歌,他认为可以填写一些新的校歌,并提供了三首自己作词的校歌。时任南大校长办公室主任、南大中文系 79 级校友任利剑则认为,李叔同给南大谱曲的校歌是学校不可多得的历史遗产和文化遗产,他建议在李叔同谱的曲的基础上重新填词。

由于票数分散,2001 年 5 月 18 日校庆办再次举办候选校歌演唱会。为避免合唱队伍水平、状态不一影响歌曲的呈现,校庆办特邀南京艺术学院附属中学合唱团的孩子们演唱候选校歌。评委包括江苏省音乐界领导、作曲家、演唱家、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 2001 年 " 爱我南大 " 候选校歌演唱会集体合影

第二次演唱会结束后,票数依然不集中。其中,李叔同作曲的这首歌格外受争议。这首歌是怎么来的呢?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在南京大学档案馆里根据时间线索找出李叔同在南高师任教的那几年的档案,一页一页查阅,寻找与校歌和李叔同有关的内容。终于,我们有了一些发现——

这首歌是南京大学历史上最早的一首校歌。1915 年,李叔同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国画、音乐老师。那时正值学堂乐歌兴起,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了新式音乐,还确立了 " 集体歌唱 " 这一新奇的演唱形式,也就是现在 " 合唱 " 的起源。作为学堂乐歌代表人物之一的李叔同对美国作曲家奥特威的《梦见家和母亲》重新填词,创作出了那首家喻户晓的歌曲《送别》。

时任南高师校长江谦邀请李叔同创作一首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由江谦作词、李叔同谱曲。

南京艺术学院附属中学合唱团演唱结束后,部分师生对江谦先生作词的 73 个字的南京大学校歌提出了很大的意见,认为江谦校长作的词既难懂又难记,李叔同谱的曲有些催眠。

一位专家认为毫无疑问应选择李叔同创作的校歌:" 李叔同在中国的文化、音乐史上的地位,给南京大学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南京大学的荣耀和辉煌,别的学校是没有的,而你们还要进行这样的评选活动,在我看来是多余的和没有必要的。" 专家和部分老师的意见发生了强烈对撞。

这时,时任南京大学副校长、百年校庆筹备领导小组组长的洪银兴提出:" 我们不要再争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 随后音乐专家、学者开了第二次会议,会议没有悬念地将江谦作词、李叔同作曲的校歌确定为南京大学校歌。

对南大校歌的争议与认可

校歌初步确定后,不断有师生提出建议。2002 年 1 月 10 日,《南大报》刊登中文系音韵学教授鲁国尧的《我对校歌歌词的四点看法》,文中提出 " 新近确定的歌词原是民国五年前后的作品,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今日原封不动采用,很不合适 ",并给出了四点理由。

据李芸老师回忆,当时不少人对江谦作词、李叔同作曲的这首校歌提出了意见。很多老师认为尽管歌词仅有 73 字,却晦涩难懂,过于难记。于是她带着歌词复印件找到南大莫砺锋老师(现任南大文学院博导、南大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二人坐在鼓楼校区中文系楼道的台阶上商议歌词。

看完歌词,莫砺锋教授特别激动,他说:" 这么好的词,73 个字气势磅礴,把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反映得非常准确到位。南京大学的学生如果连这 73 个字都记不下来,也不能称之为南大学生了。" 随后,他一个字一个字地给李芸老师讲解歌词含义。

曾任南大校长的陈骏院士在《从校歌看南大》一文中写道:" 歌的词与曲珠联璧合,相互契合,‘听起来感觉就像在南大礼堂前的草坪上漫步’,可谓大学校歌中的精品佳作。"

2001 年 6 月 13 日,南京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发布《关于确定南京大学校歌的公告》,将南大历史上最早的校歌,即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确定为南京大学校歌。

此后," 大哉一诚天下动 " 一直被南大师生传唱至今。

《大学英雄》采访拍摄团队

总策划:宋文瑾

采访:蒋书凝 胡雅静

拍摄:叶文颖 姜俊强

剪辑:姜俊强 黄榆涵 宋文瑾

指导教师:庄永志

资料来源:影片《一轮明月》、南京大学档案馆、南京大学校史馆、《南京大学校歌宣传片》

特别鸣谢:李芸 李旭泽 张吴崧

出品: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