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顾潇 文 / 摄)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种子就是农业的芯片,在一碗平常的白米饭的背后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水稻研究室主任肖宁十余年来躬身稻田挥洒汗水,甘做南繁 " 候鸟 ",先后育成高产抗病水稻新品种 / 不育系 12 个,累计种植面积超千万亩,让老百姓的饭碗端得更稳,米饭吃起来更香。最近,肖宁荣获第 17 届 " 江苏青年五四奖章 "。
△肖宁在实验中
种千顷稻只求一棵苗
魁梧的身材、黝黑的脸庞、戴着草帽、弯着腰将手里的稻种小心翼翼地撒在苗床上。最近,现代快报记者找到肖宁时,他正在试验田里忙着播种。这些稻种正是他最近刚从海南的南繁基地筛选带回来的。
△肖宁在进行水稻播种
1983 年出生的肖宁,2008 年从扬州大学遗传学硕士毕业后,来到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工作。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而种子就是农业的芯片,为了让 "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肖宁 " 十年如一日 " 地在田间埋头苦干。" 搞种子研究就是‘种千顷稻,只求一棵苗’。" 肖宁告诉记者,由于农业研究的周期性比较长,一年只能进行两次,最多只能进行三次的试验,所以从一粒种子试验开始到最终培育出新的品种,走进农户的大田,至少需要八九年的时间。
" 农业工作者就是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持和耐心。" 肖宁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播种、插秧、收割 …… 肖宁从零学起,每天起早贪黑、腰酸背痛。" 农业工作者不仅要有脑力而且要有体力。" 每天,肖宁都要骑着一辆自行车在水稻田里 " 转悠 "," 每天我们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田里进行观察的筛选,要一块一块、一株一株地看。" 每年,肖宁要在五六百亩的试验田中选取合适的种子,每天都要走上一万多步。" 比较辛苦的环节是对水稻进行人工杂交授粉。" 肖宁告诉记者,水稻人工杂交授粉的周期只有一个多星期,每天只有上午 6 点至 10 点之间才能取粉,在这个短暂的时间里,肖宁和工作人员要用剪刀小心翼翼地将父本的穗子剪下,将母本颖壳的上半部剪去露出柱头,再进行授粉。就这样,肖宁每年要在试验田里剪上十多万株的水稻,这十余年来肖他大部分时间是在户外度过的。
做稻田里的追梦 " 候鸟 "
扬州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每年只能种植一季水稻,即使用上温室也只能种植两季,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和试验机会。肖宁和同事们像候鸟一样,每年冬季都要赶到位于海南三亚市海棠区椰林村的南繁基地,利用这里的优越条件和丰富的热带种质资源,开展作物种子繁育、制种、加代、鉴定等科研活动。至今,他已经参加了十四次 " 南繁 " 工作。
回想起第一次来南繁的经历,肖宁记忆犹新:" 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家过春节,在这里待了整整半年。到了最后的一两个月,每天都是掰着手指头数日子,真的是太想家了。" 由于时间紧人手少,在南繁的工作比在扬州更加辛苦,每天肖宁都是天刚亮就出门,天黑才回家。白天泡田间晚上写材料,他把更多宝贵的时间花在水稻田间。
△肖宁在查看水稻种植情况
" 虽然每年都来海南,但是基本没有出去玩过。" 肖宁告诉记者,每年都有来自全国 20 多个省份、700 多家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的 7000 多名科技人员来到南繁基地。" 这是一次绝佳的学习机会。" 一有时间,肖宁就跑到别人的试验田里,与其他科技人员交流、探讨。
今年,肖宁一直忙到 4 月底才带着稻种从海南回到扬州,经过 14 天的隔离,他又投入到新一轮的育种当中。记者了解到,肖宁的妻子在扬州疾控系统,目前在抗疫第一线。而从过年到现在,夫妻两人也只见了三四次面。
肖宁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往返于海南岛南繁基地和江苏里下河地区的秧田,战高温斗酷暑,开展杂交水稻新品种选育工作,2019 年他被评为 " 全国南繁先进个人 "。
让老百姓的饭碗端得更稳
" 搞农业研究不仅要有埋头苦干,而且要经常抬头远望。" 肖宁告诉记者,农业科研人员要经常到一线了解农民的需求,才能研发出适合农业发展的新品种。
稻瘟病是水稻的 " 癌症 ",长期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饱受的稻瘟病困扰广谱穗瘟抗性种质资源十分稀缺。肖宁和团队利用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国内推广面积最大扬稻 6 号、抗病核心种质为亲本,成功育成了扬籼 9A、缘 88S 等系列抗稻瘟病优质不育系,不仅解决了不育系种质资源匮乏的种业卡脖子问题,而且丰富了杂交稻配组模式,使得华南晚籼稻恢复系可应用于长江中下游中稻品种选育,突破了杂交稻恢复系种质资源限制的瓶颈。
肖宁并没有就此止步,他带领团队利用扬籼 9A 又培育出了高产抗病广适杂交籼稻品种扬籼优 919,并入选 2020 年度中国农业农村部十大新产品。多年来,肖宁围绕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卡脖子问题,攻坚克难、埋头苦干,先后育成高产抗病水稻新品种 / 不育系 12 个,其中扬籼 9A、缘两优 968 等被国内种业巨头隆平高科、金色农华等独家经营,推广面积累计超千万亩,为振兴种业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品种支撑。
肖宁先后主持国家、省、市课题 8 项,发表论文 24 篇,获发明专利 7 件。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扬州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荣获扬州市优秀共产党员、扬州市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最近他又荣获第 17 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
" 让老百姓的饭碗里装满我们自己培育的健康优质大米,是我始终坚守的奋斗理想。" 肖宁表示,将继续带领团队,朝着新的育种目标勇毅前行、大干一场。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