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尔滨日报记者 封娇
哈尔滨是一座有着多元文化底蕴的城市,中国第一家电影院、啤酒厂、交响乐团 …… 皆在这座城市里诞生。
创建于 1926 年,历经民国时期、伪满洲国、新中国等重要历史时期的哈尔滨市图书馆,藏有许多与这座城市有关的珍贵历史档案资料,尤其是包括《远东报》《国际协报》《滨江时报》《滨江日报》等在内的中文报纸,是馆藏最具特色和最有价值的地方文献资源。
追寻历史记忆,探寻发展足迹。ZAKER 哈尔滨与哈尔滨市图书馆共同推出 " 图书馆里的历史印记 ",与您一同在这些 " 印记 " 中感受哈尔滨中西文化的交汇、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历史文化的发展。
本期记者将带您一起走进在光与影中带给无数人美好回忆与艺术享受的哈尔滨老影院。
哈尔滨早期的电影院,曾经是这个城市的影子。它像极了一部装满了城市故事与记忆的放映机,轻轻地打开它,一个个浮光掠影的影像便在胶片的轮转中凸显出来。
皆克坦斯(又名大陆)电影戏园
皆克坦斯电影戏园位于埠头区中国大街及外国三道街拐角(今道里区中央大街与红霞街拐角),是中国第一家电影院。
考布切夫电影院
考布切夫电影院建于 1902 年,创建人为俄国从军摄影师考布切夫,地址在道里中央大街与西十二道街交角处。20 世纪 30 年代被拆掉。
敖连特电影院
敖连特电影院建于 1908 年,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专业电影院,地址在南岗义州街。原任沙俄远东总督兼海军上将阿列克谢耶夫与其好友阿贝里科夫合资兴建。时跨清末、中华民国、伪满和新中国 4 个不同历史时期。1915 年转由意大利人经营,1924 年易名为东洋馆,1934 年由日本人和法国人合资经营,1943 年更名为南岗映画剧场。抗战胜利后,由苏联驻哈总领事馆接收,恢复敖连特电影院原名。1951 年电影院移交中国。1952 年改名和平电影院,1989 年改名为和平艺术电影院。
敖连特电影院虽经几次更新改造,仍保持着优美典雅与舒适浪漫,融合了古典主义和新艺术运动的欧式风格。影院建筑面积 1447 平方米,上下两层,固定座席 664 个。

▲敖连特电影院
光明电影社
光明电影社建于 1919 年,位于道外靖宇大街 116 号。光明电影社在建筑上与新世界大饭店(今哈尔滨市第四医院住院处)为一体。影社建成后租给宋福堂和何佩明经营。1935 年由业主朱安东自行经营,改名国泰影院。次年在长春开国泰分院,并于 1937 年成立国泰影业公司,自任总经理,先后在哈尔滨、沈阳、长春、吉林、天津等地建立分院。哈尔滨解放后,1947 年更名为靖宇电影院。
靖宇电影院建筑面积 958 平方米,欧式建筑风格,共上下两层,观众座席 692 个,属哈尔滨市特级电影院之一。

▲光明电影社上演世界慈善会联合总会拍摄的水灾纪实片的海报。
巴拉斯电影院
巴拉斯电影院建于 1925 年,为俄国人创建,位于道里西七道街 55 号。
巴拉斯电影院产权一直为私人所有,1942 年 9 月 22 日改称大东亚电影院。哈尔滨解放后,先后由东北军区政治部和哈尔滨市中苏友好协会管理,改名第二电影院。1949 年移交哈尔滨影片公司管理,更名红光电影院。1950 年改为哈尔滨市工人俱乐部。1960 年与兆麟电影院相互对调更名为兆麟电影院。建筑面积 2771 平方米,主体结构 3 层,欧式建筑风格,观众座席 584 个。

▲ 1934 年巴拉斯电影院上演的有声对白处女作《桃李劫》,是中共地下党领导的电通公司拍摄的 " 左翼 " 电影。
平安电影院
平安电影院建于 1925 年,初为张学良公馆,1928 年张学良卖掉公馆。1929 年改为平安茶园,又叫中央大戏院。1932 年哈尔滨沦陷后改为平安电影院,位于道外景阳街 248 号。
哈尔滨解放,影院由哈尔滨市总工会管理,改名为工人俱乐部;1949 年交哈尔滨市影业公司管理,更名为水都电影院;1956 年改为新闻电影院。新闻电影院建筑面积 2632 平方米。欧式建筑风格,楼体结构为 3 层,观众座席 424 个。

▲平安电影院
美国电影院
美国电影院建于 1930 年 8 月,为美籍犹太人阿列克什泰因创办,地址在道里九道街。
哈尔滨解放后,哈尔滨市政府把影院拨给东北文化艺术协会,改名东北人民剧院,随后又改名文化俱乐部、大光明电影院,不久后更名东北电影院。
东北电影院建筑面积 2250 平方米,欧式罗马建筑风格,分上下两层,观众座席 1320 个。当时号称是哈尔滨 " 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电影院 "。

▲美国电影院
平安座电影院
平安座电影院建于 1933 年,为日本人创办,地址在道里经纬街 76 号。
平安座电影院以专放日本电影出名。1945 年 8 月被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接收,改名南京电影院,专门放映苏联影片。1946 年移交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管理,为纪念抗日民族英雄李兆麟将军,将影院更名为兆麟电影院。1960 年,儿童电影院与兆麟电影院对调,更名为儿童电影院,后曾一度命名为红少年电影院,1976 年又恢复为儿童电影院。
儿童电影院建筑面积 2384 平方米。楼体结构为 3 层,观众座席 830 个,是哈尔滨市唯一一座面向少年儿童的电影院。

▲平安座电影院(后改为儿童电影院)
这些历史悠久的老影院给哈尔滨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提起这些老影院,哈尔滨市政府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工作专家课题组专家李荣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上世纪七十年代,青少年时期的他住在道里区东风街," 那时候,看电影是比较常见的娱乐活动。记得当时的票价为儿童票故事片 1 毛钱,纪录片 5 分钱,成年人翻番。电影院收票处有一个标注的尺码 1.5 米,超过这个高度,就是成人票了。"
李荣焕说,他家附近有三家电影院,都在中央大街附街上,他常去位于七道街的兆麟电影院看电影。" 兆麟电影院的位置就在今天的波特曼西餐厅处,售票处是一个小窗口,在收票处旁边,先买票,然后进电影院。兆麟电影院一楼大厅有两个收票口,剧场在二楼。楼梯为大理石铺就,木质扶手很光滑。十几岁的我,比较淘气,经常在楼上把着木质把手往下滑,还得留意别让剧院工作人员看见。当时电影是八个样板戏,看个外国电影老激动了。《列宁在十月》《卖花姑娘》等电影我都是在这儿看的。当时一部电影拷贝,几家电影院串着用,由工作人员骑车来回送。记得一年冬天,串片员未到,电影演到一半,荧幕上打出‘串片未到’字样,剧院内顿时一片喧哗,后来才得知是串片员摔了。"
编辑 封娇
值班主编 李溪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