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奶奶在老家乡里生活了一辈子,在她还年轻的时候,这个地方叫铺子湾,一条狭窄的泥巴马路,沿路修建两排低矮的青瓦木房,从上街到下街,步行不超过十分钟。木房子后面是大片稻田,一条小河清清澈澈地流过,将房屋后的稻田与广袤的田野分隔开来。奶奶生活在爷爷亲手搭建的木房子里,到了她有第六个孙孙的时候,一整个家族的人都还生活在这栋木房子里。我就出生在这里,我的记忆从这里开始。我相信,我的童年时代看到的景物,与奶奶一辈子看着的乡村景物并没有太大的不同。我两只小手抓住的木栏杆,依然是奶奶凭栏眺望的木栏杆,我在阁楼上呆呆凝望的那条河,依然是她洗菜洗衣的那条清清澈澈的河,河水奔流,石头在原地,从来没有停止,但也仿佛从来没有改变。这些古老的乡村景物,在我的记忆里,就像那些老照片被时间涂抹上古旧的黑白色,那时我还年幼无知。而在奶奶的记忆里,这些景物都是鲜活的,彩色的,与她的生命息息相关。奶奶是旧时的人,她属于旧时的乡村。
奶奶年事已高,几年前和她聊天,她还经常讲起以前的故事,记得清楚鲜活。最近几年,奶奶的记忆减退了,经常忘记刚做的事情,叫错人的名字。今年回家,家里人说奶奶常说一些胡话,是她以前做过的一件事情,或一个场景,她当成了现在。老人的记忆从近到远,奶奶只记得从前的一些片段了,她沉浸在这些古老的片段里,抓住残存的记忆。
当我从屋子里出来,漫步在这条街上,从上街走到下街,再转上斜坡,走到以前读的小学。再回转中街过桥,走到就读的中学,再沿小路下到河边,过河走到稻田田坎上,走上从前下河的那条路。大街、房屋、小学、中学、河流、稻田所有的这些记忆中的景物都还在原来的位置上,不同的是,它们穿上了另外一件衣裳,变成了我不熟悉的模样。从前上小学的那条路已经不见了,新修的大门、围墙、教学楼找不到从前的蛛丝马迹,中学被整个拆掉了,在原址上建起了新房子,河水污染干涸,青青河边草堆满垃圾。一路走来,儿时的记忆在现实里找不到印证,仿佛失落的梦幻一般。庆幸的是,还有一些残留的景物留在原地,当我在成片的白色砖房中间找到它们,我很高兴,因为那就是我儿时的记忆,是崭新世界里的一抹旧时月色。我用手机将它们拍下来,在镜头里,仿佛穿越到了过去。
妈妈从前上班的乡卫生院后面有一块土,妈妈在这里种菜的时候,我常常坐在旁边的小路上玩,路下是一道坎,坎下是一户人家,青瓦木房围着一个大石板院子,院子里种了几棵树,树直长到坎上,也不知道是什么树,我坐在路边摘树上结的小钩子,我叫它 " 象鼻子钩钩 "。乡卫生院早修成了大楼,后面的土也被占了。我穿过楼间小巷,偶然发现了坎下人家,躲在高高的砖房后面,对比起来,时间好像在这里发生了奇异的变化,一边在现在,一边在过去,如果是春天,我还可以在树上摘到象鼻子钩钩。
记忆中的初中教学楼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青砖房,在我们就读的时候已经破败不堪,如今彻底毁灭了,全部被拆掉,原址上修建了新的楼房,做乡里的幼儿园。但在学校大门的斜坡上,还保存着半边门柱,一段围墙,和一间大门边的小屋子。这间屋子是我爸爸的好朋友,教我们音乐的张老师一家住的地方。张老师酷爱音乐,上初一初二的时候教会我们很多歌曲,比如当时流行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歌《我是一棵小小草》、《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我还记得他一边唱 " 嘿嘿哟嚯 " 一边做拉纤前俯后仰的样子。有一回,班上一位男同学不知从哪里找来一本歌本,上面有很多流行歌曲曲谱,我借来看,被张老师瞧见了,他又借去看,但过了很久很久都不还。男同学着急了来找我要,我就去找张老师要歌本,其实张老师是不打算还了的,他可没想到我们这些儿童这么不识时务敢来要,他看起来很生气,介于和我爸爸的关系,不好发作,就说:你叫那男同学自己来要。那男同学真的去了,张老师只好很生气地把歌本扔给了他。
过了小河,冬天的稻田里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色,这里好像被遗弃了一样,连同那条小河。走在田坎上,远远地看见路的转弯处一架木房,高高的柱子支起房顶,只有三面墙壁,里面堆放着柴禾。这里以前也是堆放柴禾的地方,旁边的小路是我们下河的必经之路。现在它还立在这儿,连同这些被遗弃的柴禾,一点也没有变,我真是很高兴,因为从前柴房旁边的坎上,栽种着大片指甲花,指甲花开过,我们就来摘种子,把黑黑的籽播撒到别的地方。指甲花不能染指甲,但在柴房另一边的土里,栽种着一种蔬菜,会结深紫色的浆果,我和小闺蜜们可以用它们来染指甲。
走过柴房,穿过一条幽暗的小巷,经过一个新修的地基,又走回了大街上,新的世界扑面而来,消退了旧时月色。忽然觉得,其实这个小乡镇也很老了,像我奶奶一样,关于过去,她的记忆里也只留存下了几个零星的片段,几座老房子,一段颓墙,一座石桥,一口水井,并且也会慢慢地消失,直到了无痕迹。如果记忆像一个梦,几处残留的旧时景物就像一个个碎片,拼成一个残梦,旧时的人经过这里,并也想起了旧时的残梦。大街上有小孩儿在玩耍,男孩子围在一堆放鞭炮,小女孩儿拿着巴拉拉小魔仙棒,唱着欢快的歌。从他们身旁走过,又豁然开朗,因为觉得新的梦也在这里。
来源 黔中书
文 胡海琴
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