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我省电影行业相关助企纾困政策的服务指南》,由省委宣传部、省电影局、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商务厅、省卫健委、省国资委、省税务局、省地方金融管理局、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省总工会、省银保监局、省通信管理局等 13 个省级部门以及 13 个设区市委宣传部联合推出,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围绕加快推动复工复业、加大财税扶持力度、优化电影金融服务、着力减轻企业负担、切实提高服务质量 5 个方面,提出 25 条具体政策服务事项。
这一 " 指南 " 又被媒体称为" 江苏电影业纾困 25 条 "。
此前,江苏电影业纾困新政频出,例如今年 4 月的" 苏影保 2.0"、3 月的"2800 万奖补 "。新推出的 " 指南 " 实际上将目前江苏所有部门出台的、电影企业能享受到的政策细加梳理,为逐步复工复业的电影企业提供 " 政策导航 ",助其渡过难关、整体复苏。
这些新政与国家、地方纾困市场主体的政策相呼应或者同频,敏锐、及时、到位,可操作性强,政治站位高。对承租国有房屋的电影行业小微企业减免 3 — 6 个月租金,就共振于国家发改委等 14 部门印发的《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该政策明确:承租国有房屋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房租—— 6 个月、3 个月。4 月 17 日,江苏正式印发《关于有效应对疫情新变化新冲击进一步助企纾困的政策措施》。首次明确将电影、新闻出版等行业纳入省政府支持范围。得此良机," 苏影保 2.0" 顺势出台。
在疫情背景下,市场主体遭遇空前困难。" 加大市场主体纾困力度 ",成为近日高频词。无疑,市场主体稳住了," 就业 " 这个 " 最大民生 " 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就能稳住。这番形势和内在逻辑,在电影业一域亦有深刻反映。我们对电影业不断加大纾困力度,为的是让电影企业在艰难的处境中活下来、活出质量,为的是呵护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也是为经济发展、民生保障激发一份动力、做出一份贡献。
在江苏," 电影纾困 " 具有两大特点。
其一,政策精准消解痛点和难点,堪称 " 及时雨 "。以 " 减免房租 " 为例,租金费用往往是电影企业最大负担,影院停摆,但租金并未 " 停摆 "。若因疫情停业日久,租金压力更是倍增。而 5 月、6 月通常是影院交租金的高峰期,在这个时候拉企业一把,价值和效果不用多言。
不止于此,在 "25 条 " 中,省级电影专资安排复工复业补贴 1000 万元、减半征收广告业和娱乐业企业 2022 年文化事业建设费、全额返还工会经费、支持影院参加全省 " 苏新消费 " 活动、按税额 50% 减征资源税 ……是对企业痛点、难点的积极、真诚应对。企业最想要什么、企业最担心什么,在各项新政中均有关切和反映,而一个个政策亮点印证了主管部门对于行业客观现实的巨量梳理分析和清晰研判。
值得一提的是,推出纾困举措不只 " 救急 ",更为行业长远发展作出深远思谋。深化 " 放管服 " 改革,推进电影行政审批事项在线办理,压缩办理时限,就是明证。
其二,江苏持续推出 " 电影纾困 " 新政,已经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电影纾困机制,生发出 " 纾困效应 "。连续推出新政,并非一时一地的权宜之计,而是动态关注行业冷暖,予以常态化、全方位、立体化扶助,这在国内并不多见,因而具有启示意义。
早在 2020 年初,在疫情突袭、电影行业遭受冲击的情况下,江苏在国内率先推出" 苏影十条 "帮电影行业驱寒,并很快加推在全国都有影响的" 苏影保 ",为列入 " 白名单 " 的电影企业提供信用贷款服务,设立10 亿元专项额度。
疫情对文娱、服务行业的影响非常明显。中国电影报 4 月 13 日曾报道,受疫情影响,从今年 3 月 21 日开始,全国电影院营业率始终徘徊在 50% 以下,多个 " 票仓 " 城市影院关停,多地电影院又面临着停业危机。直面危机,层层布局,为电影行业打起 " 保护伞 ",成为电影行业最大、最迫切的任务。这对政策性纾困的常态化、" 制度化 " 提出了高要求。无疑," 电影纾困机制 " 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意义不凡。
2022 年 1 月,江苏省电影局发布《2021 年江苏电影市场分析报告》称,2021 年江苏全省票房达 43.23 亿元,全国占比 9.15%。新增银幕 746 块,居全国第一位。" 苏影品牌 "不断擦亮,江苏成为国内影业投资热土,绝非偶然。揆诸江苏在疫情背景下的电影行业发展现状,总能感受到 " 善政动能 " 的作用。
" 电影纾困 " 江苏现象,反映出整个行业风雨兼程、同舟共济的气势,折射出政府部门致力为市场主体排忧解难、为电影行业发展注入信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政策给力,各方用力,电影行业一定能走出危局,回到春天。
光影江苏评论员 戴之深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