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2-05-23
江苏十年成绩单①:13个设区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对全国经济贡献保持在10%以上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熊平平 潘荣 / 文 顾炜 / 摄)5 月 23 日上午,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 " 奋进新江苏 建功新时代 " 迎接党的二十大系列新闻发布会——经济发展专场。省发展改革委、省统计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与南京市、南通市有关负责同志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2021 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迈上 11 万亿元台阶,稳居全国第二位,平均不到 2 年就增长 1 万亿元,年均增长 7.7%;人均 GDP 由 2012 年的 6.65 万元增加到 13.7 万元,连续 13 年位居各省(区)之首。"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康表示,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迈上万亿元台阶,达到 10015 亿元、居全国第二位,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3 个设区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

现代快报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这些年江苏经济对全国经济的贡献保持在 10% 以上,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江苏先后出台 " 苏政 50 条 "" 苏政 40 条 "" 苏政办 22 条 " 等一批稳增长、保主体、强信心的政策举措,推动经济发展全面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实现了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经济大省加快向经济强省跨越。

这十年,江苏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鲜明导向。

从质量效率看,实体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超过 80%,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制造业集群、制造业增加值约占全国 1/8,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居全国第一;2021 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达到 23.9 万元,是 2012 年的两倍多,经济发展 " 含金量 " 大幅提升。

从省域支撑看,13 个设区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综合实力百强县数量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市场主体总量达 1358.9 万户、比 2012 年增加 800 多万户、位居全国第二位,微观基础活跃扎实。

江苏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超 3.7 万家,产业结构加快向中高端迈进

林康介绍,江苏一直把实体经济作为江苏发展的看家本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以高度定力推进结构调整、布局优化,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链供应链升级,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命脉所在,近年来江苏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重点体现在 " 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 " 建设上。

具体来看,产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2021 年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41.2 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2 倍,科技进步贡献率 66.1%、比 2012 年提高 9.6 个百分点,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2 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2 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2 家,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纳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沿沪宁产业创新带获得国家批复建设,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产业发展能级明显提升。2021 年江苏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超过 3.7 万家、是 2012 年的 7 倍多,6 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入围国家重点培育对象、数量居全国第一,3 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 47.5%,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 51.4%、年均提高 1 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实现了 " 三二一 " 的标志性转变,加快向中高端迈进。

产业开放循环明显提升。2012 年以来,全省制造业年均实际使用外资超过 130 亿美元,世界 500 强企业中已有 392 家投资落户江苏,外资企业成为江苏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全省企业 " 走出去 " 遍及 172 个国家,累计对外投资项目 8490 个,协议投资额 895 亿美元,带动江苏深度融入全球产业网络。

产业数字化水平明显提升。江苏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加快产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推动 " 江苏制造 " 向 " 江苏智造 " 跃升。截至 2021 年,全省累计建成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52 家、智能车间 1639 家、 " 上云 " 企业超 35 万家,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 64.8、连续 7 年居全国第一,拥有全球 " 灯塔工厂 " 达 8 家、超过全国的 1/5,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壮大。

江苏将如何继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开创了一个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期。面对诸多挑战,江苏将如何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继续推进高质量发展?

一是稳增长。把经济平稳运行作为高质量发展底线,完善监测调度机制,推动助企纾困政策措施直达市场主体,加快恢复产业链供应链,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二是促转型。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等重大载体平台,高水平建设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现代服务业 "331" 工程和生产性服务业十年倍增计划,大力推进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实施数字经济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

三是强支撑。研究出台扩大内需政策意见,开展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适度超前布局建设重大基础设施,提振消费信心,切实发挥消费的牵引带动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全面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

相关标签

江苏 实体经济 新闻发布会 制造业 高质量发展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