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熊平平 潘荣 / 文 顾炜 / 摄)13 个设区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47498 元、全省 A 股制造业上市公司达到 462 家、苏中苏北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达到 47.3%……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始终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迈上新的更大台阶,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的靓丽成绩单。5 月 23 日上午,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 " 奋进新江苏 建功新时代 " 迎接党的二十大系列新闻发布会——经济发展专场。省发展改革委、省统计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与南京市、南通市有关负责同志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13 个设区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
"2021 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迈上 11 万亿元台阶,稳居全国第二位,平均不到 2 年就增长 1 万亿元,年均增长 7.7%;人均 GDP 由 2012 年的 6.65 万元增加到 13.7 万元,连续 13 年位居各省(区)之首。"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康表示,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迈上万亿元台阶,达到 10015 亿元、居全国第二位,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现代快报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这些年江苏经济对全国经济的贡献保持在 10% 以上,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十年,江苏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鲜明导向。从质量效率看,实体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超过 80%,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制造业集群、制造业增加值约占全国 1/8,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居全国第一;2021 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达到 23.9 万元,是 2012 年的两倍多,经济发展 " 含金量 " 大幅提升。
从省域支撑看,13 个设区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综合实力百强县数量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市场主体总量达 1358.9 万户、比 2012 年增加 800 多万户、位居全国第二位,微观基础活跃扎实。
林康介绍,江苏一直把实体经济作为江苏发展的看家本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以高度定力推进结构调整、布局优化,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链供应链升级,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21 年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41.2 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2 倍,科技进步贡献率 66.1%、比 2012 年提高 9.6 个百分点;2021 年江苏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超过 3.7 万家、是 2012 年的 7 倍多,6 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入围国家重点培育对象、数量居全国第一。
全省 A 股制造业上市公司达到 462 家
作为工业大省、制造业大省,工业经济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 " 压舱石 ",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
江苏省工信厅副厅长李锋介绍,2021 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2.8%,高于全国平均增速 3.2 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 35.8%,占比全国最高。16 个省先进制造业集群规模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 70% 左右。新型电力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软件和信息服务、纳米新材料、新型碳材料等 6 个集群在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决赛中胜出,数量全国第一。特高压设备及智能电网、晶硅光伏、风电装备等 7 条产业链基本达到中高端水平。
集群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建设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 13 家,其中国家级 2 家(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国家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创新中心),建设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3490 家(其中国家级 129 家)。
集群龙头骨干企业群体不断壮大。据初步统计,全省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工业大企业(集团)175 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专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业、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分别达 138 家、285 家、1998 家,数量居全国前列。截至今年 4 月底,江苏 A 股制造业上市公司达到 462 家,占江苏 A 股上市公司总数的 77%,居全国前列。
" 十四五 " 期间,江苏将继续把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 " 一号 " 工程、龙头工程来全面部署推进,努力把产业航母建设得更具韧性和竞争力。
苏中苏北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 47.3%
过去十年,江苏坚持统筹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均衡协调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苏中苏北经济发展总量不断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比不断缩小,为推进共同富裕打下坚实物质基础。
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江苏深入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大力推动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区域市场、绿色发展、公共服务多个领域一体化,不断在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中实现增势赋能。打破传统地理分界和行政壁垒,深入实施 "1+3" 重点功能区战略,加快扬子江城市群全面绿色转型,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实施,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江淮生态经济区发展特色不断彰显。全省与时俱进深化南北结对帮扶合作,优化拓展合作领域,高质量推进南北共建园区建设,2021 年苏中苏北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达到 47.3%,比 2012 年提高 7.2 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不断壮大。江苏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省两个之一,圆满完成各项试点任务,2014 年试点以来累计实现 964 万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2021 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73.9%、比 2012 年提高 10.9 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 10 个百分点。
林康表示,江苏聚力抓好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关键,推动都市圈、县城和城乡融合发展走在前列,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成为首个国家批复的都市圈规划,10 个县(市)纳入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宁锡常接合片区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之一,一批改革探索做法得到国家层面肯定。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由 2012 年的 2.43:1 缩小到 2.16:1,农业农村发展动力活力明显增强。
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47498 元
经济强,为百姓富打下了坚实基础。现代快报记者从会上了解到,这十年,江苏居民的钱袋子更鼓了,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省统计局一级巡视员刘兴远介绍,2021 年,全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2012 年 22432 元增加到 47498 元;2021 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 2012 年 20573 元增加到 36558 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 2012 年 9921 元增加到 21130 元。全省从业人数由 2012 年末 4770.5 万人增加到 2021 年 4862.9 万人,净增就业人数 92.3 万人。全体居民恩格尔系数由 2013 年 29.0% 下降至 2021 年 27.5%。
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2021 年末全省共有普通高校 168 所,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 211.1 万人,比 2012 年增加 30 万人;研究生在校 27.2 万人,增加 13.2 万人;幼儿园 8116 所,增加 3724 所。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省 15 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 2010 年的 9.32 年上升至 10.21 年。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2021 年末全省共有文化艺术和文物事业机构 2.2 万个,比 2012 年末增加 0.3 万个,其中公共图书馆 122 个,增加 11 个;博物馆 366 个,增加 100 个。2021 年末全年图书出版 7.3 亿册,比 2012 年增加 2.0 亿册。2021 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 5%。
社会保障更加健全,2021 年末全省每万人拥有医师数由 2012 年的 19.5 人增加到 2021 年的 32.1 人,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由 2012 年的 41.0 张提升至 2021 年的 64.5 张;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由 2012 年末的 1332.2 万人、1420.7 万人增加到 1967.0 万人、2301.3 万人。
南京经济总量首次迈进全国城市十强,南通跻身 " 万亿城市 "
会上,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学鹏介绍,十年来,南京经济总量连跨九个千亿级台阶、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迈进全国大中城市十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1.6 万亿元,人均 GDP 超过 2.7 万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翻番。
杨学鹏表示,南京产业发展能级快速提升,形成 1 个 5000 亿和 4 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 55.1%。国家级农高区、农创中心成功获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综合评价全国第二。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位列全国重点城市第一。
创新动能不断增强。南京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 GDP 比重提升至 3.6%,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国第三,技术合同成交额保持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 7800 家。正式获批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在科技部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排行榜中名列第 4,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 18 位。紫金山实验室进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分中心启动建设,中科院大学南京学院正式启用。南京高新区全国排名第 12 位。入选国家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试点城市。
南通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陆卫东表示,近十年,南通突出创新转型,持续追赶超越,顺利跻身 " 万亿城市 " 。
" ‘如鱼得水 如鸟归林’的创新生态加速构建,‘天鲲号’、全国首艘极地探险邮轮等‘大国重器’从南通驶向远洋,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 48.7%,科技进步贡献率 66.5%,中远船务海工研发项目、通富微电先进封测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陆卫东说,船舶海工等六大重点产业齐头并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蓄势而起,南通创新区 " 数字化 " 产业生机勃发。全市形成 5 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工业应税销售、服务业应税销售均超万亿元,建筑业产值跃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十年间,南通连续跨越 7 个千亿级台阶,2020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成功突破万亿元大关,2021 年达到 11027 亿元,占全省比重提升 1 个百分点,所辖县(市、区)经济总量均超千亿元,市场主体突破 110 万户,企业数超过 30 万家,存贷款余额均超万亿元。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