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学帮 2022-05-24
一位校友成就一所高校的思政大课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 我身上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只有一副近视眼镜,值几个钱。我身上的磷,仅能做四盒洋火。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我希望它燃烧起来,烧掉古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

7 年过去了,叶建恩依然清晰地记得在舞台上大声说出这句台词时内心的震撼。

2015 年,已经毕业两年的叶建恩接到母校华中师范大学邀请,饰演红色剧目《恽代英》中的主角—— " 中国革命青年的楷模 "、华师校友恽代英。" 他在我心目中不再是校园里的一尊雕塑。在饰演他的每分每秒里,我都像在跨越时空跟他对话,与青春和信仰对话。"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陈迪明说,学校通过挖掘杰出校友红色资源,在同学们中树立起可亲可感的青年楷模,以 " 恽代英 " 为榜样的思政教育大课在桂子山上焕发出青春、活力与新的时代强音。

让思政课离学生更近些

1915 年,20 岁的恽代英进入中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前身)文科攻读中国哲学。自此,他壮丽的革命生涯就与华中师范大学紧紧联系在一起。

" 就在你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就在你们现在的年纪里,恽代英参与新文化运动、为《新青年》撰稿、创办了互助社。他以青年的热血与果敢,将汗水与鲜血洒在祖国大地上,是毫无疑问的中国青年楷模。" 在恽代英菁英学校的讲台上,耄耋之年的李良明教授慷慨激昂地讲述着恽代英的事迹。

这节课让第六期学员班成员刘伟认识到了恽代英不同的一面:" 此前的他可能只是历史书上的一个名字、一段简介;但是现在,我感受到他是我的学长、更是同我处在‘相同年纪’的青年。"

更新学生们对校友恽代英的认知,是华中师范大学恽代英菁英学校的初级目标。2015 年,华中师范大学积极响应国家 " 青马建设 " 的要求,以知名校友恽代英为名字,成立了这所校级 " 青马工程 " 学校。

7 年来,恽代英菁英学校以 " 忠诚的政治品格、浓厚的家国情怀、扎实的理论功底、突出的能力素质,忠恕任事、人品服众 " 为培养目标,培育了 203 名从桂子山走向基层一线的优秀学子。

恽代英菁英学校第三期学员张睿,目前任职于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凤凰镇人民政府。去年的国庆节后,他的一篇评论文章被中央网信办选中并在全网推送。在这篇评论中,张睿将自己的基层实践与扎实的理论功底、热切的爱国情怀相结合:" 今日之吾辈,当与国偕长,和光同尘,赓续红色血脉,化作燎原星火,承一颗赤心为国为民永久奋斗!"

包含菁英学校在内,华中师范大学探索出了独特的 " 一二三四 " 育人体系,以拉近 " 思政教育 " 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一套红色剧目《恽代英》,两个红色团体 " 恽代英青年讲师团 "" 恽代英新闻采访团 ",三个红色班级 " 恽代英党校培训班 "" 恽代英菁英学校 "" 恽代英青年领袖培养班 ",包含 " 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组织育人、网络育人 " 的四维育人平台,逐步搭建起了具有华师特色的育人框架。

2020 年 3 月,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华中师范大学恽代英青年讲师团依托哔哩哔哩等平台开展直播宣讲,讲师团面向全校和附属中学青年团干征集报名,倡导用学生们喜好的方式宣讲抗疫专题微课。

从学生关注的话题出发,一节特殊的战 " 疫 " 思政课在全校拉开,他们将镜头对准身边的平凡英雄,让学生从普通人身上感悟担当的力量,累计获得近 20 万人气值,2 万多弹幕量。

无论是五四青年节宣讲中邀请的优秀志愿者,还是教师节宣讲中慷慨陈词的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都是从广大学生中诞生的、充满活力的个体。恽代英青年讲师团的指导老师卢俊霖说," 他们分享的都是自己真实经历的事情,特别容易在同龄人中产生共鸣和共情。"

在陈迪明看来,以典型校友恽代英为楷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角,树立起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模范,再选择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才能让思政知识更加可知可感,让思政教育的成效能够落实、落细。

培养出能经受考验的青年学子

当年一起站在团一大会址的第一面团旗下宣誓的场景,让张睿至今难忘。" 不需要任何人提醒,我们就自觉地站在一起,对着团旗重温入团誓词。对我来说,这是一堂无可比拟的思政课。"

张睿的经历正是恽代英菁英学校常年坚持的教育理念的体现。多年来,恽代英菁英学校按照分阶段实施、一体化培养的原则,采用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方式,形成科学完备的课程体系。

" 理论课程的学习固然关键,但是我们要做的远不止理论教育。" 恽代英菁英学校七期学员班班主任丁茜说,"20 岁的恽代英可以在有限的青春中完成无数件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正是实干精神淋漓尽致的展现 "。

为了集中培养学生们的实干精神,恽代英菁英学校设置了专门的实践锻炼形式。恽代英菁英学校组建 7 年以来,分别在井冈山、广东、武汉、延安、南京等地开展红色基地调研和社会实践,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精神。

" 只有脚踏实地地走在中国的大地上,那些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才可能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实干胜千言。" 陈迪明总结道。

如何响应习总书记的要求、培养出能经受淬炼的青年学子,成了华中师范大学需要攻破的思政难题。

对张睿来说,经受淬炼并不容易。进入菁英学校没多久,他就接到负责组织五四青年节期间四个校级大型活动的任务。时间短,任务重,人手也严重不足。

" 当时心里真的很没底。" 张睿冷静下来统筹分工,他和伙伴们几乎联系了学校所有校园社团,协调各项任务。在 " 团旗环校跑 " 活动安排中,张睿多次联系学校越野队,规划路线、制作展板地图、准备物资、联系医疗队,常常忙到深夜。

在所有的活动顺利举办、落幕后,张睿在宿舍睡了一整天。醒来时,微信朋友圈传来漫天的赞扬," 那一刻的成就感是无可比拟的,我也清晰看到自己的蜕变:我不再害怕困难的事。" 张睿说。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邵彦涛认为,华师的思政教育致力于培养 " 具有引领力和研究力 " 的人才。重视实干精神的培养,正是淬炼引领力的关键一环。" 我们希望,我们的学子永远能在最鲜活的土地上提升自我,在最广大的土地上发挥师范院校的光和热。"

成为桂子山上 " 新时代的恽代英 "

自从今年华中师范大学开启 " 三天两测 " 的核酸检测常态化机制以来,志愿者唐永迪每个核酸检测轮班日都异常忙碌。每次,她早晨六点多起床,七点之前赶到核酸检测点,扫码、录入信息、核对信息,面对重复繁琐的工作,唐永迪始终保持着饱满的工作状态。

身为华中师范大学互助社的一员,唐永迪享受为同学们付出后的成就感:" 我能够在志愿服务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受到肯定后的幸福感让我一次比一次坚定。"

1917 年,22 岁的恽代英以 " 群策群力,互助助人 " 为宗旨,在中华大学成立了互助社。2015 年正值恽代英 120 周年诞辰,华中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联合会决定正式恢复成立 " 互助社 ",为今天的青年志愿者烙上恽代英精神的深刻印记。

7 年来,互助社累计组织志愿者 2774 人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 1.2 万小时。互助社指导老师邹照斌表示,互助社是对恽代英精神的一种深刻传承:" 帮助别人、接受别人的帮助,再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越来越多的人享受这个为他人付出的过程。互助助人,大爱爱人,华师的精神也就是恽代英的精神。"

对新闻传播学院的 00 后杨静雯来说,恽代英意味着 " 新闻人的理想 ":在恽代英新闻采访团的第一次宣讲会上,她聆听了恽代英的新闻工作和新闻思想——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超强的执行力。在之后无数次的采写实践过程中,她对此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支于 2013 年记者节成立的恽代英新闻采访团,是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最具特色的社团之一。依托恽代英的新闻事业和新闻理想,这群年轻的新闻学子们 " 跨越时空 ",紧紧围绕在恽代英身边,在新时代以他为榜样不断锤炼本领。

在华中师范大学,像这样的院级社团星罗棋布。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起恽代英青年领袖培养班,法学院成立了恽代英法制宣讲团,外国语学院开启恽代英青苗班的建设 ……" 恽代英 " 就像一颗种子,将无限的生机活力和育人潜能撒播在桂子山的土地上。

恽代英的雕像静静矗立在华中师范大学的主干道桂中路上。上下课的高峰期,川流不息的人潮从他身边经过,这位 " 中国青年的楷模 " 如今仍在用自己无形的影响力浸润着这所高校,粹炼出独一无二的 " 恽代英思政文化 "。

" 恽代英精神就是接力跑的精神。" 在恽代英菁英学校的开班第一课上,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赵凌云说," 希望所有的华师学子,都能从先辈手中接过这面火红的旗帜,不断奔跑、不断奋斗,成为桂子山上新时代的恽代英。"(陈宛吟 记者 雷宇 朱娟娟)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 陈亚 / 编审 崔林林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