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为 曹玥 曹威 ZAKER 哈尔滨记者 刘菊
5 月 20 日,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心内科主任于波教授带领电生理团队完成了黑龙江省首例 3.0T 磁共振兼容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 ICD ) 的植入。该手术的成功完成切实解决了 ICD 术后患者无法进行 MRI 检查的难题,打破了传统 ICD 植入术后的绝对禁区,标志着我省开启了 ICD 植入全新 3.0T 时代。
王先生今年 53 岁,八年前他因心梗进行了支架治疗,后又在四年前再次因心梗行介入治疗。入院前 10 日,王先生突发心悸,心电图显示为室速,来到哈医大二院治疗。
进行冠脉造影,医生发现支架良好,但术中反复发作室速,入院期间,王先生发作室速 5 次且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随时有猝死的风险。为有效预防猝死发生,且考虑到王先生预期寿命较长,未来接受 MRI 检查诊断的需求较高,心内科于波教授及副主任李述峰经过讨论决定为他植入 3.0T MRI 全身兼容 ICD。
手术当日,在局部麻醉下,于波教授指导李述峰带领电生理手术团队为王先生精准实施了 ICD 植入手术,手术全程仅用时不到一个小时,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不仅拥有除颤器 24 小时实时防护,也不必担心未来磁共振检查受限,术后第三天患者就出院恢复日常生活。
此外,当日心内科电生理团队独立成功运用中国自主研发、且具备国际水平的磁电融合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为同时有房室结双径路及无冠窦房速两种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完成黑龙江省首例应用该系统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
哈医大二院心内科副主任李述峰主任医师带领电生理团队进行 3.0T 磁共振兼容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 ICD ) 植入
于波教授介绍,目前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 ICD ) 是预防心源性猝死(SCD)最重要、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我国心脏病猝死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心源性猝死发病率为 41.8/10 万,每年发生 SCD 的人数高达 50 余万,约占总死亡的 9.5%。SCD 的发生多为突发、迅速、难预测,一旦发生抢救存活率低,死亡率高。挽救生命的最主要措施是及时心脏复苏及电除颤。但是大多数患者的 SCD 发生在院外,无法及时识别心律失常及电除颤。而 ICD 能够真正做到 24 小时实时监测和及时治疗,提高院外发生 SCD 的生存率。
他强调,以往植入 ICD 后患者因为不能行磁共振检查可能影响其他疾病的诊断,本次植入的全身兼容核磁扫描的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 ICD ) 是国内领先的技术,同时可以提供长达 10 年的预估寿命。我省首例 3.0T MRI 兼容 ICD 植入开启了 3.0T MRI 兼容的新纪元,希望这项创新技术和疗法可以快速推广和普及,为更多广大百姓患者带来临床获益。
编辑 于赛楠
值班主编 张颖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