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2-05-28
飞越长江全民拍 | 七旬“桥二代”拍摄3万多张照片,记录长江大桥巨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 我国第一座长江大桥是哪一座?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长江大桥在哪里?南京长江大桥封闭大修,用了多长时间?…… 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70 岁的摄影爱好者王民华能脱口而出。1952 年出生的他,跟随身为长江大桥建设工人的父亲,四处辗转。换句话说,王民华的成长轨迹,就是以一座座大桥的建设为节点。而他也是长江大桥建设和发展的见证者。

△武汉长江大桥 王民华 / 摄

近日,现代快报发起 " 飞越长江 " 全民拍征集活动,邀请大家共同用镜头记录壮丽长江。王民华就将他记录的长江大桥,投稿参与到此次征集活动中。王民华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自己拍摄的与长江大桥有关的照片,数量有 3 万多张。透过一张张照片,他向记者讲述了与长江大桥有关的那些难忘回忆。

△王民华

从武汉到南京,见证长江大桥的建设

"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1957 年 10 月 15 日,武汉长江大桥通车运营。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的长江大桥。那天晚上,5 岁的王民华跟着父亲,登上了我国第一座长江大桥。

" 只记得桥上有很多人,还有就是火车通过的时候,大桥有点轻微地抖动,父亲跟我解释说这是正常现象。" 当时尚且年幼的王民华,脑海中关于首次登上武汉长江大桥的记忆,只有这两件事情。

在成为一名钢筋工、参加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前,王民华的父亲曾是一名银匠。" 父亲是学手艺的,虽然不善言辞,但是做事很精细,是一个很踏实、勤恳的工人,早早就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后来,到南京建设南京长江大桥的时候,他还成为了带领钢筋班的工长。"

△王民华

1961 年,王民华跟着父亲,来到了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工地。" 周围全是菜地农田,工人们都住在芦席棚里,条件非常艰苦。" 除了父亲整天扎在工地上忙碌,王民华的母亲作为家属工,也加入到了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中。" 尤其是混凝土浇灌的时候,不能停,父亲和其他工人就昼夜奋战,吃饭都是边干活边凑合。" 王民华笑着说,自己的厨艺就是那时候练出来的,买菜、烧菜都是自己一个人搞定,等着父母忙完回家来吃。

△王民华镜头中的南京长江大桥

耗时 8 年,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完成。作为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南京长江大桥在中国桥梁史和世界桥梁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有 " 争气桥 " 之称。南京长江大桥建设者们的奋斗,凝结成大桥精神,传承至今。

跟拍 27 个月,用镜头记录南京长江大桥重生

上个世纪 70 年代末,王民华认识了在大桥局工作的宗良友,并和她喜结连理。巧的是,宗良友同样出生于武汉,也是一个 " 桥二代 ",而他们的新家就在南京长江大桥边。对王民华夫妻而言,南京长江大桥是上下班的必经之地。" 那时候我在一家企业上班,天天乘班车过大桥,有时候上夜班没有交通车了,我就骑自行车过桥。"

热爱摄影的王民华,在 1993 年拥有了第一台单反相机,2007 年又购入一部数码相机。为了提升自己的技术,他一路摸索:看各种摄影书,做的笔记比儿子的高考复习笔记还多。随西祠胡同的摄影团外拍,还自学摄影后期,和年轻人一样熟练掌握电脑和手机。

△王民华镜头中的南京长江大桥

2016 年 10 月 28 日,南京长江大桥进入长达 27 个月的维修期,王民华夫妇也随即开始了对这一过程的记录。" 好像就是一种自然的激情,觉得我一定要记录下来。"

" 我上桥带三样东西:一个手机、一个长焦镜头、一个变焦镜头。" 在南京长江大桥维修的这段时间里,王民华夫妇上桥 80 多次,昼出夜伏。为了方便拍摄,2017 年,65 岁的王民华还考了驾照,买了车。

" 这期间,我拍了一万八千多张照片,老伴儿拍了一万两千多张照片。" 在南京长江大桥维修的两年多时间里,王民华夫妇用 3 万多张照片定格了技术人员以及桥工辛勤劳作时的身影,真实记录了这座历经沧桑又贡献卓著的大桥背后的维修过程。每张照片背后,都是一段有血有肉的故事。

△王民华镜头中的南京长江大桥

2018 年,王民华夫妇举办了 " 我的大桥情结 " 摄影展。展览展出的 80 余幅作品,都是从这 3 万多张作品中反复甄选出来的,张张令人感动。

无人机也玩得溜,航拍记录网红桥建设过程

最近,王民华搬了家,新家依然在长江边上。" 每天都得去江边遛弯散步,顺便拍拍照,看看有哪些新变化。" 对南京长江大桥,王民华在内心深处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独特情感。

除了见证南京长江大桥的变身全过程,长江岸边的点滴变化,王民华都看在眼里。位于南京长江大桥南堡南侧下方的新晋网红 " 地标 " ——亲水圆环景观桥,就是其中之一。" 别人拍的是景观桥建成之后的美丽模样,我拍的是它建造的全过程。" 王民华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王民华镜头中的南京长江大桥

2020 年,南京大桥公园段环境综合整治二期工程开建,其中最大的亮点便是景观桥。直到今年的 5 月 1 日,它才正式亮相。这期间,王民华用无人机跟拍,记录下了景观桥气派的建造过程。无人机是儿子给他买的,王民华自己摸索着学习航拍,玩得也很溜。

对王民华来说,与长江大桥一同成长,拍摄长江大桥的点点滴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我从小在大桥工地长大,我的父亲、母亲、妹妹,还有老伴的家人,都是桥梁工作者。我深深地了解他们工作的艰苦,而他们所做出的贡献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王民华说,未来还将继续用自己的镜头,把长江大桥更美的画面展现出来。

等你来投!晒出你心目中的 " 最美长江 "

5 月 6 日— 6 月 15 日,现代快报发起 " 飞越长江 " 全民拍征集活动,邀你共同用镜头记录壮丽长江。本次活动与长江沿线城市联动,共同线上发起网络征集,晒出你心目中的 " 最美长江 "。

此次 " 飞越长江 " 全民拍活动征集,分为视频作品和数字照片两个组别,设置三大 " 最美 " 主题:最美的桥、最美微笑、最美江岸线。奖项设置共 10 万元。

活动启动以来,吸引了不少摄影爱好者以及长江沿线居民的参与。他们将自己心目中的 " 最美长江 ",记录下来并参投了此次征集活动。

心动!速戳下方链接,晒出你心目中的 " 最美长江 "~ 就有机会赢得丰厚奖品。

现代快报 + 记者 李鸣 阿里亚 / 文 钱念秋 / 摄

相关标签

王民 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 武汉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