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2-05-29
兰州有了靓丽的名片——“兰州蓝”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原标题——

久久为功厚植生态底色 黄河之滨处处鸟语花香

兰州有了靓丽的名片—— " 兰州蓝 "

五月的金城,天蓝水净、叶绿花红,生机勃勃;南北两山耸峙而立,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兰州——这座西北内陆城市,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奇迹,绘就出 " 九曲黄河穿城过,两岸青山映碧天 " 的优美画卷。

增效升级 全力打造城区生态屏障

走在罗九公路,两旁色彩纷呈的花草树木相互交映,造型各异的公园、水池、凉亭依山势而建。

曾经的秃山荒岭蝶变为处处风景。李先生对两山翻天覆地的变化赞不绝口,他说:" 记得小时候这里还是荒山,现在已变成了花园。我每周都要在这里骑行,欣赏着周围的风景,心里感觉特别舒服。"

近年来,市两山绿化指挥部牢固树立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的理念,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持续在两岸植绿添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力,紧扣 " 都会城市、精致兰州 " 建设,围绕 "12345" 总体思路,全力推动两山生态建设提质增效、提档升级,驰而不息打好生态牌、走好特色路,积极打造城市生态安全屏障和景观长廊。

" 五一 " 临近时,九州台牡丹园内的各色牡丹竞相开放。红胜火、粉如霞、黄若金、白如雪,令人目不暇接。微风拂过,花香萦绕,飘溢四处。市民们漫步在木栈道上,穿行观赏,用手机定格美好瞬间。

"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市两山绿化指挥部重点在黄河兰州段生态文明建设上做文章、求突破,先后建成九州台、大兰山、金城公园、大青山、仁寿山等大景区,绿化治理面积 20 万平方米,健全完善了亭阁、观景台、廊道及相关基础服务设施,南北两山城区核心区景观质量持续提升,让市民共享南北两山生态成果。

随着植被的恢复和生态的改善,以历史文化、生态旅游文化和绿色消费文化为主的两山生态文化建设蓬勃发展。目前,南北两山已建成森林公园 20 多处,休闲、游览基地 80 多处。

从新中国成立前 " 皋兰山(南山)上一棵树,白塔山(北山)上七棵树 " 之说,到如今的 62 万亩的林木,兰州人用汗水谱写了西北干旱地区植树造林的 " 绿色奇迹 ",用精神铸就了不朽的 " 绿色丰碑 "。

初步统计,目前两山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人工森林生态体系,成活各类树木 1.6 亿株,植物种类达 424 种,常见的脊椎动物达 76 种。据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评估,兰州市南北两山年涵养水源 1431 万 m³,年固碳量 107 万吨,年释氧量 54 万吨,年减少河道泥沙淤积量 56 万 m³,年固土量 29 万吨,生态服务功能综合价值从 1999 年的 4.6 亿元到 2019 年的 76.74 亿元。两山林区内负氧离子含量是闹市区的 10 倍以上,每年科教游憩服务人数已达 3688.55 万人次。南北两山犹如两片 " 肺叶 ",为城区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关系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市两山绿化指挥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 , 立足南北两山现有绿化成果,加速基础设施优化完善,加大景观提升改造力度,加快两山生态提档升级。积极谋划实施黄河核心段面山景观提升、森林抚育、黄河沿线重点区域绿化改造、城市六大出入口景观提升、" 省门第一道 " 沿线生态治理等 项目,提升黄河核心段面山景观,推进景区、游园建设,提升 " 省门第一道 " 景观效果,扮靓城市出口,打造城市生态背景墙,为黄河流域兰州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两山力量。

久久为功 不断厚植生态底色

今年 82 岁高龄的刘奶奶心里乐开了花儿,家门口新建的小游园使她外出时终于有了一个舒心歇脚的地方。" 以前这里是块平地,刮起风来,土也大。小游园建好后,这里变干净了,也美了。我每次出门时都会在这里坐坐。"

顺势新建的小游园面积不大,却种有银杏、白蜡、火炬、玉兰等乔木 42 株,白皮松、雪松等常青树 66 株,红叶李、樱花、山楂等小乔木 44 株,还有榆叶梅、珍珠梅等,木亭、廊架、挡墙、休闲座椅、垃圾桶 …… 十分别致。

出门见绿、举步进园,使附近居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建设小游园是政府承诺的实事,已有数年。这项民心工程不仅美化了居民的生活环境,还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市民的幸福指数。

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 " 以人民为中心 " 工作理念,紧紧围绕群众 "300 米见绿、500 米见园 " 的需要,通过拆墙透绿、街角营绿、场站增绿、社区补绿、滨水映绿、立体植绿等方式,高质量打造生态区、绿带、公园、小游园、微绿地相结合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于 2017 年成功创建 " 国家园林城市 ",为打造 " 黄河之滨也很美 " 品牌提供了有力支撑。

" 十三五 " 期间,我市加快了公园绿地建设,改造提升五泉山公园、白塔山公园、兰州植物园、银滩湿地公园等重点公园,加快推进彭家坪中央生态公园、西固金城公园二期、榆中生态创新城面山景观提质增效、兰山面山花海景观等项目建设,积极谋划兰州植物园二期东扩、湟水河城郊公园、红古恐龙地质公园项目,拓建改造 " 三小 " 绿地(小游园、小广场、小绿地)87 处,新增改造城市绿地 562.5 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到 7868.46 公顷,绿地率 35.43%,绿化覆盖率 39.81%。

构筑生态屏障,建设美丽兰州是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旋律和总目标,让森林怀抱城市乡村,山绿水清绿色和谐,是我市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十三五 " 期间,全市完成营造林 68.85 万亩,超出 58 万亩目标任务 19%,建成生态村镇 341 个,其中什川镇上车村、马坡乡旧庄沟村、彭家坪镇石板山村、花庄镇湟兴村、龙泉寺镇河西村 5 个村获评 " 国家森林乡村 "。特别是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林业示范建设(兰州市项目),作为中国荒漠化防治的典范,接受了外国驻华使节和联合国有关机构代表的专程观摩,得到评价 " 伟大的中国人民了不起!",省委主要领导更是誉之为 " 陇上塞罕坝 "。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市林业局负责人在谈及今后的工作思路时说,将以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紧抓 " 强省会 " 战略机遇, 坚决扛起林草园林系统 " 先发力,带好头 " 政治责任:一是在国土绿化上先发力,带头筑牢生态屏障,全面打造 " 一轴两区三屏四脉六廊多点 " 生态绿化新格局,到 2025 年完成 100 万亩林草生态修复,使森林覆盖率以年 0.5 个百分点速度递增,不断巩固和扩大生态空间;二是持续构建以南北两山为屏障,以城市主次干道为骨架,以黄河风情线为主线,以城市公园、绿地、游园广场为基础的城市绿化新格局,不断巩固提升 " 国家园林城市 " 创建成果;三是进一步推进落实林长制,强化主体责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维护生态安全,实现林草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兰州蓝由 " 浅蓝 " 走向 " 深蓝 "

蓝天、白塔,正值黄河两岸吐绿时。翻开兰州人的朋友圈,必不可少的是蓝天美景的照片。在朋友圈里晒蓝天,是一份自信、一份骄傲,更是一份通过不懈努力得来的幸福感。

老兰州人都记得,兰州市曾是全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小时候对兰州的感觉真不好,尤其是冬天,污染太严重了。走在街上,到处都是灰蒙蒙的,有时甚至看不清太阳。" 家住城关区的李晓峰回忆。

" 保卫蓝天 " 是市委市政府始终如一的环保目标。针对大气污染的成因和特征,我市确定了 " 以人为本、科学治污、综合施策、标本兼治 " 的工作思路,形成污染共治、责任共担的政企同心治污局面,大气污染防治 " 兰州模式 " 全面开启。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使得玉成。历经数年,2020 年我年优良天数达到 312 天,优良天数比例达到 85.2%;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的六项污染物浓度全面下降,消除了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环境空气质量八年来持续改善,圆满完成了 " 十三五 " 目标任务。

2020 年优良天数取得历史性突破,全年优良天数突破了 300 天大关,达到 312 天,创历史新高,比 " 十二五 " 末的 2015 年增加了 60 天;优良天数比例达到 85.2%,同比提升 4.1 个百分点,比 " 十二五 " 末的 2015 年提升 16.2 个百分点,是 2013 年国家发布新标准评价环境空气质量以来优良天数最多的年份。2020 年优良天数预测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 14 位、在北方省会城市中排名第 2 位。细颗粒物浓度首次实现历史性达标,在北方省会城市中排名第 1 位,标志着兰州市正式迈入细颗粒物浓度达标城市行列。2020 年 9 月亚洲空气清洁中心发布的《大气中国 2020: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报告,对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指数与政策措施指数分别进行排名和评价,其中兰州市在全国 168 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得分排名第 7 位、政策措施得分排名第 28 位,在仅有的 14 个综合评分超过满分 100 分的城市中,兰州市综合评分排名第 6 位," 兰州蓝 " 城市名片由 " 浅蓝 " 走向 " 深蓝 "。

家住七里河的张晓海对记者说,回忆儿时的印象,现在的兰州确实太牛了。天更蓝了,空气更好了。他说:" 大学毕业的时候,还想着到外地工作,现在看来,我当初的选择是对的,我没有离开,现在越来越喜爱这座城市了。"

广大市民既是治污工作的参与者,也是治污成果的受益者。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不仅更好地优化了生产生活环境,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大家对城市的归属感、自豪感和荣誉感。广大市民有了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城市也有了更好的形象、口碑和影响。

" 十四五 " 期间,我市将继续坚持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的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持之以恒、再接再厉,破解瓶颈、补足短板,持续打好打赢 " 升级版 " 蓝天保卫战,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治污工作,让 " 兰州蓝 " 永驻母亲河上空,让人民群众畅享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 黄河之滨 " 尽显生态之美

如今,黄河风情线形成了 " 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水映城郭、树伴流水 " 的美丽景色,被中外游客和市民誉为我市的 " 外滩 "。整个风情线已建成霍去病雕塑、体育公园、水车文化博览园、音乐喷泉、市民广场、中山桥、近水广场、银滩湿地等一大批设施和景点。他们如同镶嵌在锦带上的明珠,璀璨夺目,点缀在百里风情线之上,衬托出黄河风情线的秀丽。

中山桥、水车博览园、黄河母亲等诸多景点已成 " 网红 " 打卡地。建成高标准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等多处健身场所,初步形成了大景区运动休闲带。城市自助书吧,丰富了市民和游客的文化生活,使景区更具人文气息," 黄河之滨也很美 " 已成为兰州靓丽的城市符号。

" 现在来黄河风情线,感受到的是美和舒心。我为自己生活的城市感到骄傲和自豪。" 一位正在这里作画的张先生如是说。

如今的金城,蔚蓝天空下,两山层峦吐翠、郁郁葱葱,令人神往;街上,有造型各异、百花簇拥的小游园歇脚;河边,凉风习习,水鸟三五成群,自由飞翔,这里的湿地已成为他们新的乐园 …… 一派生态之美的景象。

亮眼、亮丽的成绩彰显了历届市委市政府建设生态兰州的决心与信心,展现出兰州人民对 " 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 " 的甘肃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市将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强省会 " 战略机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再度开始生态兰州建设的新征程。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吕晟君 文 / 图

责任编辑丨安娜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