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数家核酸检测机构被查,引发关注。
29 日北京警方通报," 北京中同蓝博医学检验实验室 " 涉嫌违法犯罪已被立案侦查。通报称,该实验室在核酸检测过程中涉嫌违法犯罪,目前北京警方已立案侦查。
27 日北京警方通报," 北京金准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 " 在核酸检测过程中违规将多区采集的 "5 混 1""10 混 1" 核酸样本,采用多管混检的方式进行检测,人为稀释样本,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涉嫌违法犯罪已被立案侦查。与此同时,北京市海淀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已立案调查,并依法停止该机构执业活动。
更早些时候,因为原始检测数据明显少于样本检测数量," 朴石医学检验实验室 " 被立案侦查,6 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实验室被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核酸检测机构接连被查,且原因多系检测数据 " 做手脚 ",让人惊诧,也令人愤慨。 目前,核酸检测是筛查新冠肺炎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核检机构出具的数据,关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安全,关乎地方政府 " 科学防控、精准施策 " 的决策部署。核酸检测责任重大,意义非同小可,从样本采集到检测,都必须严肃谨慎。一些核酸检测机构,缺乏基本的责任心和科学态度,在样本检测过程中 " 偷工减料 ",无论采用多管混检,还是原始检测数据明显少于样本检测数量,其目的无非是降低成本,谋取利益最大化。
这样一来,核酸检测数据就不可靠,不仅可能误导地方防控决策,还可能因未及时检出确诊者,造成病毒扩散、人群感染。 核酸检测机构如果忘记了医疗机构的初心,把核酸检测当作一门生意,是极其不负责任的,也是极其危险的。有关部门对问题检测机构立案调查,彰显了有关方面对破坏疫情防控、侵害人民健康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 " 零容忍 " 的态度和决心。
根据国家卫健委近日披露的数据,全国具有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资质的实验室约 1.3 万家。此前,河北、安徽等地曾曝出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的乱象。在多地探索常态化核酸检测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大对核酸检测机构的监督检查力度,已成社会共识。
值得一提的是,核酸检测机构出问题的毕竟是极少数。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负责人日前介绍,为确保核酸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组织国家临检中心每月对实验室进行室间质量评价,目前已累计对超过 3.8 万家次实验室进行了评价,合格率为 99.4%。不能让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将破坏防疫工作大局、有损公共卫生安全的 " 害群之马 ",一律 " 揪出来 "" 逐出去 ",才能让核酸检测机构更好地为群众生命健康服务。
现代快报 + 评论员 曹玉兵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