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28 日下午,由广州市科技局主办,广州物联网研究院和广东科学中心承办的 2022 年广州科技活动周暨格致论道 · 湾区第 17 期在广州举办。本期讲坛以 " 刷新了!认知 " 为主题,邀请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 5 位嘉宾,分享了他们打破认知壁垒,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科研故事。
陈鸣:找到陨石坑的 DNA 证据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鸣特别指出,目前国际上认可的陨石坑关键鉴定指标是 " 岩石和矿物的冲击变质证据 ",这个证据也被称为 " 指纹证据 "。当小行星以超高速撞击地表时,岩石会在高温和超高压下发生物理和化学的变化,产生超高压矿物、击变玻璃等物质,这种冲击波效应是陨石坑特有的。目前,中国发现的岫岩陨石坑、依兰陨石坑两个陨石坑均已找到了这类关键的冲击变质证据。
" 研究陨石坑拉近了我们与太空的距离,对研究宇宙地质、地球演化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并且许多陨石坑存在着很多重要的矿产资源,对人类来说是很宝贵的财富。"
罗世孝:揭秘夜空下的植物红娘
大众熟悉的香料——八角便是五味子科植物,尽管八角很早就被规模种植,但却没人知道是谁为八角传粉。弄懂传粉机制对八角大规模种植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罗世孝提及研究的意义说," 研究传粉昆虫,可能会促进一种新型水果从野生到驯化的大发展,提升人们对野生资源利用的认识。同时,我们需要保护传粉昆虫,让更多人关注并保护生物多样性。"
樊天慧:漂浮式海上风电,助力节能减排
华南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副主任樊天慧以及团队参与研发了我国首个海上漂浮式风力发电系统装备 " 三峡引领号 ",实现了我国漂浮式风电零的突破。这台漂浮式海上风电坐落于广东阳江,每台每小时满发电量可达 5500 度,每年可为 3 万个家庭提供绿色清洁能源,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 20000 吨,这将大大缓解大湾区居民用电紧张的问题。
傅一程:寻求无障碍城市的最优解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城市规划师傅一程及团队负责了深圳市无障碍城市专项规划。他们对 194 个样本地块进行评估,发现很多地区的无障碍出行环境都存在着盲道不连续、设计不规范等严重问题。为此,他们绘出了 " 无障碍设施 " 一图一表,作为强化无障碍城市全面建设的指引工具。
三蝶纪:大都市里的小动物世界
" 提起深圳,大家总是想到’深圳速度、除了搞钱还是搞钱’,但实际上深圳也非常重视自然环境保护。深圳开发得比较晚,它的自然资源在一线城市里面是最好的,因此也是我们自然爱好者的天堂。"
科普作家三蝶纪在深圳居住多年,发现了大都市里也有非常多可爱的的小动物。在平时空闲的时候,她会到深圳湾公园里看候鸟,去红树林滩涂里看表情各样的滩涂鱼,到大鹏半岛海边看各种海洋动物 ….. 除了去野外观察,她还用 " 买椟还珠 " 的方式打开了在超市看动物的 N 种可能性。为了拍摄更多的小动物,她去超市买食材,在散装米区发现米象、在栗子里收获了枹栎象。
经过多年的积累,她收集了非常多的深圳自然档案,并把它们编进了她的著作和自然教材里面。" 小动物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不需要去动物园和远方,处处都是小动物世界。只有多观察了解它们,才能自发地去爱护它们,爱护自然也就是爱护我们生存的家园。"
新快报记者 李小萌 / 摄影报道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