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书
吸引了大量读者的围观
一次活动
引发关于昆曲艺术的大讨论
上周,文脉君宣布
赠送柯军老师亲笔签名的《念白》
没想到,短短几小时
评论区就被精彩评论挤满了
一次赠书活动,变成了一次
昆曲和传统文化的 " 线上研讨会 "
何其幸也!
今天,文脉君将把这场
" 最有仪式感的遇见 "
分享给大家
5 月 27 日,江苏省演艺集团。
一张桌子、一支毛笔、一方印章,30 本崭新的《念白》,摆放有致。
昆曲名家柯军捧起一本,椽笔一挥,铁画银钩。
此时,墨宝与红印相映成趣,月白风清、古风犹存,回响着深沉雄浑的文化中国的余韵。
柯军说,这些年,他的书法风格在变。
岁月的沉淀,打磨了性格,让他更懂得静中求稳,在藏锋与沉着中求痛快。
他说,这次的他并不仅仅是一个签名者,还是一位书写者。
乐于交流,坦然分享,气到、笔到、心到,不逾矩。
百花齐放
柯军为什么要为这些书题字?
因为感动。5 月 18 日深夜,他在江苏文脉留言:" 在这美好的日子里,看到大家在评论区里的留言,倍感幸福!"
" 为求昆曲至美,我们仍需纯粹襟期,真挚性情,不负昆曲于久久!"
望着百花齐放的评论区,作为长久以来坚持推广昆曲的昆曲人,他似是看到细心浇灌的蓓蕾,终于开放。
欣慰,欣喜,幸福。
留言区究竟有多热烈?
网友们的 IP 地址遍布全国,江苏、上海、安徽、广东、福建 …… 昆曲戏迷遍天下。
有人回忆与昆曲结缘的往事,情真意切。
有人描摹名家大师的风采,记忆犹新。
有人将对这门古老艺术的理解诉诸笔尖,鞭辟入里。
大家从美食聊到网络直播。
又从李清照、朱淑真聊到雨果。
相信不少人和文脉君一样好奇,这些在留言区畅聊的网友都是什么人?
藏龙卧虎
用四个字概括,就是 " 卧虎藏龙 "。
不光戏剧从业者,城市白领、高校学生、产业工人、乡村教师 …… 各行各业,都有昆曲戏迷。
柯军 " 素昆 " 李止摄
" 从前,昆曲感觉是一个离我很遥远的东西。" 网友 " 取手 " 是一名微电子专业的在校研究生。
作为 " 理工男 " 的他,日常学习生活极少接触到昆曲。
" 五年前,我在 b 站上偶然刷到了《皂罗袍》表演片段,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戏曲可以这么美,无声不歌,无步不舞。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
他告诉文脉君,作为柯军的戏迷,他已经拜读过《念白》,这次能获得柯军老师亲自签名的书作为收藏,实是意外之喜。
网友 " 皓月 " 目前就职于一家电力公司。她说,5 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她 " 误入 " 兰苑剧场,从此与这门古老的艺术结缘。
" 皓月 " 说,自己的父亲就是戏迷,从前经常给自己讲里面的故事。而今,自己也会带父亲一起看戏。
" 白驹过隙,一折戏,两代人。在这里,承载了无限希望与温暖记忆。"
兰苑剧场 现代快报 + 记者 牛华新摄
网友 " 广陵梅影 " 名叫陈久珑,是扬州仪征乡村的一名语文教师,也是一位戏龄二十多年的票友。
他告诉文脉君,他还是个不折不扣的 " 戏痴 "。
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在做一件事儿:将戏曲带进乡村学校,撒播进农村孩子的心田。
陈久珑和学生们 陈久珑供图
1994 年,16 岁的他萌生了学戏的念头,然而,对于一名普通的农村少年来说,结果也只能是 " 拜师无门 "。
他只能用 " 最笨 " 的方式,搜集资料、涉足票界、置办行头、拜师学艺、演出实践 …… 学艺的每一步都走得无比艰辛。
时间一晃到了 2000 年,陈久珑回到家乡,成为仪征新集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
这位会唱京剧的陈老师,时常在课堂上穿插京剧知识,并组建了 " 新菊少年京剧学社 ",向学生普及京剧知识和传统文化。
陈久珑和大女儿的戏曲扮相 陈久珑供图
孩子们学声腔,练形体,一板一眼。化彩妆,排台戏,有模有样。一个个动作,一串串脚印,见证了他的倾心付出。
" 尽管我自己所知所会的也极有限,但一切贵在坚持,农村孩子也可以打开一扇了解传统艺术的窗口、也能有机会粉墨登场了。"
这些年,他几乎将全部的课外精力和财力都倾注在京剧艺术的学习和演练上。
陈久珑说,他愿意一辈子扎根乡村,成为孩子们的戏曲引路人。
陈久珑的学生们 陈久珑供图
看完网友们的故事,柯军老师很感慨:
" 昆曲艺术,不应该是关在象牙塔里的,高不可攀的艺术品,它应该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 每个人都在书写自己的生活,而艺术在其中,带给我们凝思、寄托,以及超越生活的美感。"
这本就是他写《念白》的初衷。
大家是不是还没看够?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更多精彩的留言。
读者精彩文章摘录
昆曲,毋庸讳言是一门高雅且神秘的小众艺术,百戏之祖,源远流长。许多人眼里的昆曲,就是像《牡丹亭》那样,辞藻优美,柔情蜜意,宛如江南的三月风夹杂着百卉的芬芳。歌喉婉转处水袖轻扬,眼波流动处身姿摇曳。于是乎,世人就认为昆曲就是柔美缠绵的阴柔风格的典型。
柯军是兰苑中一株劲健的松柏,奇崛挺立,苍翠盎然。技艺精绝的武戏尤为其擅长,潜心继承又勇于创新,其舞台魅力往往摄人心魄,洋溢着昆曲舞台上鲜见的阳刚与朴质。
倾听《念白》,一卷在手,徜徉在柯军的戏我两忘的世界,期待与你的重逢!
—— 广陵梅影
昆剧贵在高雅,曲调,唱词,造型,表演无一不追求极致。但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日益浮躁的人心,是否还能安安静静感受杜丽娘吟唱 " 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 时的心灵世界,是否还会热爱昆剧独特之美 ? 这样的问题让我渴望阅读柯军先生的力作,希望可以一同探索关于昆剧新生命的答案。
——山楂树
昆曲之美,美在唱词。不消听音,单看文字,便觉得字字珠玑,齿颊留香。" 情不知所以,而一往情深 ";" 红杏深花,菖蒲浅芽 ";" 官里醉流霞,风前笑插花 "…… 昆曲之美,美在曲调。昆曲讲究的是水磨调,流丽悠远,清柔婉折,一唱三叹。昆曲之美,美在清雅。
以前,昆曲是文人消遣的乐事,是一种品味与风流的象征,是一种成熟到散淡的文人风骨,是一种从外到内都极尽雅致的艺术。昆曲之美,美在身段。万千迤逦,水袖轻甩,步生莲花 …… 动作如梦似幻,使观者恍然入戏,感同身受。怪不得有着六百年历史的昆曲,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昆曲能让人感受美,并且爱上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步伐已经让我们无暇顾及很多美好,是昆曲让我发现了生活中自然的美好,放慢脚步,给自己一种古典的情怀,一份从容的心境,水色湖光,如花似锦,山水一程,三生有幸。
期待读到柯老师的《念白》。
——红旗飘飘
私以为,好的艺术家一定也是好的思想家。不论艺术或文字,皆是表达思考的工具。有幸读过柯军老师的书,文如其戏,文如其人,字里行间藏着大武生的劲儿,但读完又颇清爽,让人印象深刻。现在想来,应该是江南的水土、文脉孕育了这样的独特气质。
如果非要形容一下。举个例子,很像柯军老师近年扮演的鲁迅。外型和小动作的相似自不必提,他身上还有一种神似,骨骼里的先锋和传统," 怒向刀丛觅小诗 ",坚硬又孤独。
——太上老君
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蘼外烟丝醉软,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 当台上的杜丽娘满怀心事地重游故园,台下的观众也跟随她的心,一同去追寻与柳梦梅的那一场旷世之梦。以《牡丹亭》为代表作之一的昆曲,在时代新语境下正日益彰显出其自身独特的传统文化价值。昆曲格调高雅、形式唯美、内涵丰富,追求艺术深度和广度上的完美、极致。它高度体现了我国传统雅文化中显于其表的蕴藉、婉转、优雅的审美风格,同时更细腻深入地将文学、艺术与思想融为一体,达到了更深层的审美境界。
昆曲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全面深入体会其审美境界、精神意蕴,能帮助我们从中窥见曲艺复苏乃至非遗传承的文化轨迹,最终落到回归文化自信这一时代命题上。
谢谢江苏文脉推荐了这本念白。
书籍封面很淡雅,真的非常喜欢。
——莫奈花园
我们经常将昆曲比作兰花,比如 " 空谷幽兰 ",有意无意的,也就觉得昆曲娇嫩易折,需要悉心呵护。但另一方面,兰科是被子植物中最大的科之一,种类超过 28000 种,在地球上分布极广,除了南北两极和沙漠,几乎都有分布。我想,这也像是昆曲六百年来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值此 518 昆曲世遗日之际,我对柯老师,对全体昆曲演员,以及对昆曲的祝愿就是——希望昆曲美如幽兰,也韧如幽兰。熬过 " 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 的日子,未来,应该是 " 芳室芝兰茂,春蹊桃李开 ",能够永远的保有自己的一方沃土,永远的保有自己优雅的芳香。
——林蔚
如果你是一名还未走进过剧场欣赏昆曲的 " 新人 ",这不打紧,先阅读《念白》,感受柯军先生浸淫在角色中对于艺术作品的雕琢,以此作为踏入昆曲世界的第一扇门。
而我在读完这厚厚一本后,心里有了戏的脉络,眼中能借助《念白》给出的注解,读出舞台上每个人物角色一招一式身段唱腔背后的含义。
开卷有益,这是《念白》带给我的最大的收获。
——闻静
文 | 现代快报 + 记者 王子扬
图 | 现代快报 + 记者 顾炜(除署名外)
视频 | 现代快报 + 记者 刘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