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料方砖,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作金石之声,称 " 金砖 "。
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十三陵中定陵的地面,都是金砖铺墁。
这些金砖,都是顺着大运河,从苏州 " 漂 " 到紫禁城的。
金砖烧制有什么讲究?古窑长什么样?经过两年的考古发掘,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在相城高新区(元和街道)元和塘两侧陆慕老街商住项目地块,发现了一处明代金砖窑址群。目前已揭露出的窑址群共涵盖遗迹 48 个,包括 12 座砖窑遗址。
让专家们倍感惊喜的是,这个窑址群内藏着江南独有的金砖古窑 " 陆慕窑炉 "。这不仅有助于还原 600 多年来金砖的烧造技艺,也印证了 " 北京故宫金砖陆慕烧 " 的说法。
呈 Ω 型,真的找到金砖古窑了
明朝王鏊《姑苏志》中写道:窑砖出齐门外六里陆墓镇,坚细异他处。工部兴作,多于此烧造。
史料记载的陆墓镇于 1993 年改称陆慕,2002 年撤销并入元和镇,今为元和街道。
烧造金砖的古窑长什么样?2020 年,为配合相城高新区(元和街道)元和塘两侧陆慕老街商住项目地块的建设,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联合南京大学组织考古勘探队伍,对这里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勘探面积达 10 万多平方米。勘探过程中,推断地块下方极有可能埋藏着丰富的文物。
考古发掘现场
2021 年开始,考古发掘工作陆续开展,并且有持续的收获。苏州市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们,在这里发掘出了一处金砖窑址群。
" 我们把窑址群划分为 4 个区域。2021 年,总发掘面积达 1618 平方米。" 苏州市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领队刘芳芳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目前为止,一共发现遗迹 48 处,包括窑址、灰坑、墙址、沉淀池、井、路、沟,以及明清金砖 …… 其中,埋藏最丰富的是二区,这里的遗迹保存最为完好,窑址数量最多。
航拍陆慕老街窑址群二区
也就在二区,刘芳芳找到了传说中的烧造金砖的古窑址。它呈 Ω 造型,直径达 5 米多,和宜兴、南京发现的明代古窑的造型都不太一样。" 一般的砖窑都是呈馒头型,所以,也叫馒头窑。而这座古窑,是一般古窑的两倍大,形状也不一样。因为是在陆慕老街发现的,我把它命名为‘陆慕窑炉’。" 刘芳芳说。
有匠心,中心窑床和窑膛内壁有架空结构
" 陆慕窑炉 " 的发现,吸引了考古界的专家们,也吸引了苏州金砖制作技艺的传承人金梅泉。
苏州金砖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在考古工地
而让大家感到疑惑的是,这个大型古窑的中心窑床和窑膛内壁之间,整齐地环绕着 6 个架空结构。它们是干什么用的?有人认为是烟道。不过,这种推测,被刘芳芳推翻了。她解释说," 一般来说,古代的砖窑大多只有两到三个烟道;如果多达 6 个,那么,窑内很难保持高温,无法烧制金砖。"
普通砖窑结构
那么,这 6 个架空结构是干什么用的?刘芳芳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结构,是古代窑匠们匠心的再现。她说," 以前考古发现的窑床有冷底窑和热底窑之分。‘陆慕窑炉’也许是冷底窑与热底窑的某种完美结合。靠窑壁的一圈为热底窑床,它的架空结构有利于热流循环,靠窑膛口的冷底窑床有规律地码放着小砖,通常中心部位的窑温要高于外围——这种特殊的结构可以使窑温整体均匀,使整窑颗粒细腻、质地密实的金砖受热一致。"
陆慕窑炉
《陆慕镇志》等文献记载,金砖的烧造需要历时 5 个多月、经过 29 道工序。其中,装窑这一道工序,就相当复杂:一块金砖重 200 斤左右,需两个人搬一块才行,装一窑需要 3 天。装窑时,每层砖块都需要按照专门的方法叠在窑中央,摆放时砖与砖间隙要整齐、有序,以利于风道、火道的通畅,不留死角 ……
刘芳芳说," 陆慕窑炉 " 独具江南特色。它也是这次考古发掘中被发现的窑体体积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结构最为复杂的砖窑窑址。多种迹象表明,它完全适宜烧制金砖。
可追溯,金砖有责任制
今年初,南京城墙博物馆对外开放,刻着 " 刘德华 " 字样的铭文城砖,成为观众打卡的网红。
刘芳芳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和明城砖一样,金砖上也有铭文。每块合格的金砖上都有相对应的铭文,内容包括金砖制作的年月、尺寸,以及负责人 …… 从铭文中,可以释读出,当时金砖的烧造采用了严格的责任制,烧造工程负责人、窑匠等人的名字都必须刻在砖上,以便有据可查。
金砖上的铭文
" 金砖太名贵了,所以,每一块合格的金砖都必须可追溯,有一套严格的‘质量监督体系’,这是秦‘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生产责任制度的延续。" 刘芳芳说,在古窑址群,他们发现了明清时期的金砖。有的金砖上,刻有嘉靖、雍正、同治、光绪等年号,这也说明 " 陆慕窑炉 " 所在窑址群沿用了几百年。
" 陆慕窑炉 " 就在元和塘边上,烧好的金砖,质量过关的都沿着元和塘转入运河,漂去了紫禁城。" 破损的边角料才会留下,当时的人用碎片来修窑、补路。" 刘芳芳介绍。
两块金砖(左)与普通砖对比
就算是 " 残件 ",金砖的质量也不是普通砖能与之相较的。把它和普通的方砖放在一起,明显能看出普通砖颜色发红,内部还夹杂着小石子和小空隙等。而金砖内部色泽非常均匀,呈现出一种水泥般的青灰色,没有一点杂质,也几乎看不到气孔。即使从没接触过任何窑烧工艺,你也能一眼辨认出哪块更贵重。
由于金砖太名贵," 陆慕窑炉 " 在平常除了烧制金砖,还要烧制老百姓使用的砖和瓦。" 当京城来单子的时候,这些砖窑就会‘民窑官用’,为皇家烧制金砖。"
拟展示,元和塘御窑文化遗址将整体保护
除了古窑,考古专家们还找到了金砖烧制的配套设施,如:沉淀池、晾坯区、人行道 …… 都被相应揭示。
沉淀池
刘芳芳说,窑区有非常明确的历史承继关系,历史发展脉络非常清楚,保存得非常完好,窑场规模很大,分布在元和塘两侧,等级也比较高。
" 相较于文献研究、小体积的文物研究,遗址研究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空间要素。" 刘芳芳说,古窑址群的发现,对于金砖技艺的研究和还原,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考古发掘现场
下一阶段,刘芳芳及其团队将进一步摸清二区的文物埋藏,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多学科合作及实验室考古,希望利用技术手段复原砖窑的原貌。刘芳芳说,现在的金砖烧制技艺大多是从清代传下来的。明代陆慕的匠人怎么做金砖?文献记载寥寥,实物更是少之又少。随着 " 陆慕窑炉 " 出土,600 年前的金砖技艺也将得以还原。
在元和塘古窑遗址不远处,有陆慕古镇,还有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刘芳芳透露,目前相关部门已经规划元和塘御窑文化遗址的整体保护。将来,观众也可以去打卡 " 陆慕窑炉 " 遗址。
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
文字 | 现代快报 + 记者 张文颖 胡玉梅 储希豪
图片 | 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提供 部分图片来自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官微
视频 | 现代快报 + 记者 储希豪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