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 2022-06-02
悦游|行古桥 跃龙门 端午游走广州那些特别的桥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一年一度的端午假期即将来临,粽子固然是主角,挂艾草、撒雄黄、射五毒、扒龙舟、跃龙门等也同样是传统。俗话说:" 鱼跃龙门,过而为龙 ",广州本就是 " 河道如巷,水系成网 " 的水城,2000 多年的历史沉淀留下众多古桥踪迹,见证城中一河两岸的春夏秋冬。这个端午假期可与家人游走于这些古石桥,一探广州源远流长的水文化记忆。

■新快报记者 陈斌 / 文(VCG/ 图)

云桂桥

广州现存最古老石桥

方位:海珠区

全长 32.2 米、宽 3.38 米的云桂桥静静地坐落在广州市海珠区晓港公园里,迄今已经历了 400 余年的历史沧桑,1993 年即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从晓港公园东门进去后不远,便可望见这座古色古香、被古树围绕着的云桂桥,云桂桥是花岗岩材质的三孔石梁桥,建造者是明朝时期与海瑞齐名的名臣何维柏。

何维柏是广东南海县(今广州市)人,25 岁中进士,先后官居大理寺少卿、左副都御史、礼部侍郎、吏部左右侍郎等职,一生清廉为民,敢于进言,因言获罪削职为民而归隐当时广州南郊小港村(今前进路一带)。

回到家乡后的何维柏,致力于创办书院讲学育人,彼时小港村马涌两岸仅一座木桥连通,年久木朽,雨天行走十分不便,存在安全隐患。1545 年,也就是明嘉靖二十四年,何维柏自掏腰包将原来的老朽木桥拆掉,重新修建了这座石桥 " 小港桥 ",如今晓港公园的得名据说也因 " 小港桥 " 的谐音。

何维柏居家后治学有方,他教育的学生当中有半数中举、十多人中进士,街坊乡里于是在小港桥的桥头起了座题为 " 云桂发祥 " 的牌坊,意指何维柏提携后进," 云桂 " 取 " 步云登科折桂枝 " 之意,感激他为教育做出的成绩。

宣统三年由乡绅出资重修了小港桥,为纪念何维柏,遂将桥改名为 " 云桂桥 ",小港村也跟着改名 " 云桂村 "……

造型凝练、典雅朴质的云桂桥,如今也依然是晓港公园的园中一景,闲时去公园走走,看一看堪称 " 华南地区之最 " 的各种竹子,游憩其中,也不失为休闲度假的好选择之一。

石井桥

好进仙人履,能通驷马车

方位:白云区

兴建于清道光十一年即 1831 年的五孔梁式石桥石井桥,长 68 米,宽 3.8 米,经历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洗礼,至今依然雄踞在广州市白云区石潭路的石井河上,两头石杆上分别凿刻着 " 好进仙人履,能通驷马车;彼岸逢黄石,横江映白虹 " 的字样。旧时石井河上没有桥,人们依靠木船摆渡过河,一旦逢旱季水位不够时,摆渡船难以靠岸,人们只能蹚过河边的淤泥滩涂上岸,出行十分不便。

当地有个年轻石匠周合盛,心地善良,喜欢助人,见到街坊乡里出行备受无桥之苦,心下很想为大家修建一座可以直接过河的大桥方便出入,不过年轻人没钱没经验,想法虽好但难以付诸实际。相传某天又是天雨路滑,且河面水退,人们出行又受困扰,周合盛在石井河边协助老幼等行动不便的人过河,其间他背负了一位白须老人,过去后老人说:" 我的鞋子不见啦,没法走路啦!" 周合盛回过头从泥里找回了老人的鞋子,老人也没客气,把脚一伸:" 给我穿上。" 周合盛没说什么,帮老人把鞋子穿好,老人点头道:" 你很好,有造福乡梓之心,很难得。"

入夜,周合盛梦见老人家把桥的式样、所用的造桥材料和修桥技术都传授给了他,第二天周合盛把梦中记下来的修桥要素及想要修一座过河桥的想法向乡里和盘说出,众人都称好赞同,大家共同筹了修桥的款子,如 " 白虹横卧 " 石井河上的石桥经数月时间矗立在了河面。

石井桥按东西方向横跨石井河上,西向东呈三个梯面递增到桥中央,再依次呈梯面降到东面桥头,每层梯面用 6 条宽 1 尺、厚 30 厘米、长 8 米的石条铺设成,每层梯面连接位则用 6 条宽 30 厘米、厚 20 厘米、长 4 米的石条南北横铺成阶梯,整个桥面的桥底与水面距离约 10 米,用 6 个同样是近百块宽 1 尺、厚 20 厘米、长 1 米的石板条组成的四方形桥墩支撑,另有两根呈三角形的石板条构成的石柱防护。

石井桥作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见证者,至今在桥的石栏板上还留有当年英法联军炮击的弹洞,如果是带小朋友同往,也可借此进行一番爱国主义教育。

通福桥

广佛道上第一桥

方位:荔湾区

在广州荔湾区芳村石围塘的五眼桥涌上,有座五孔石拱桥,被人们俗称为 " 五眼桥 ",其实人家的学名叫 " 通福桥 ",建于明万历四十年即 1612 年,由当时的户部尚书李待问捐资修建,可以说是 " 广佛通衢 " 的第一桥。

" 通福桥 " 最特别之处在于,桥面上几乎可以视为没有栏杆,那所谓的 " 栏杆 " 不过是仅仅高出桥面 15 厘米左右的矮石条,但从建成到现在 400 多年的时间里,却从没发生过行人从桥上失足落水的事情——所以说先人取名喜欢赋予 " 吉祥 "" 美好 " 等寓意不是说说而已的," 通福桥 " 就是现实中最好的佐证。

传李待问身世坎坷,由母亲独自拉扯大,李待问也算聪明有天赋,虽然家贫,但不影响他 " 偷师学艺 ",居然也靠自学成为了 " 文武之才 ",后投身军旅,一身才艺得以展现受到赏识,故此青云直上,终而官居万历年间户部尚书。

但 " 孝子 " 李待问于功名利禄却看得没那么重,反对年迈多病的老母亲更为上心,于是他舍弃官职回到广州开商行做生意,每隔十天八天必定返回佛山南海盐步老家探母一次。

那个年代从省城到盐步需要坐船摆渡经秀水河,某次李待问匆忙间遗漏了一包银子在船上,没想到返程时船家竟然将银子原数奉还给他,感动之余,他便想做些善事造福乡梓,于是就有了这座 " 通福桥 "。

据说当年石桥建好的时候,李尚书站在桥头还即兴赋联一句 " 桥眼五通连水秀 ",妙就妙在这一句倒过来读成 " 秀水连通五眼桥 ",不单只是语句通顺,也扣实了 " 秀水 " 的地名和 " 五眼桥 " 的桥名,端得有点意思。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