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张文颖 / 文 苏蕊 / 摄)上一堂 " 民国档案修补课 ",亲手修补一张档案纸,还能欣赏孙中山手书 " 博爱 " 原件、民国三峡工程设计图等 " 国宝级 " 藏品 ……6 月 9 日国际档案日,位于中山东路 309 号的神秘大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 " 二史馆 "),面向公众开放,并首次开展档案修复体验活动,还开放了最神秘的特藏展区。
在这,观众也能 " 修档案 "
今年档案日,二史馆首次开展了档案修复体验活动,引来不少爱好者。" 看过《我在故宫修文物》后,我就很想知道档案馆的那些档案都是怎么修的。" 参加公众参观活动的沈女士告诉现代快报记者," 能在二史馆里体验档案修裱工作,太好了!"
跟着工作人员,观众们走进了二史馆的档案修复室。这里的档案修复师,个个穿着白大褂,一人一张长桌,手里拿着镊子、刷子等等工具,正小心翼翼地操作着手头泛黄的档案纸。" 这里就是民国档案的医院。" 二史馆技术处副处长邹素珍说。
在这间 " 档案医院 " 里,啥都有讲究:红色的长桌是定做的,坚固又防水;墙面是特制的,修补后潮湿的档案可以贴上去,静候变干;使用的浆糊是专门调配的,既有粘性,又不会伤到纸张;各式工具也是非常细致,其中的小镊子还是医院的手术用具。
二史馆的修复专家现场演示了档案修补过程,一堂生动的 " 民国档案修补课 " 之后,观众们终于动手体验起民国档案修裱工作——档案补洞和托裱。镊子、排笔、刷子 …… 修复师手里非常 " 听话 " 的工具,到了自己手上总有些小问题。" 修补起来真的很难,需要绝对的耐心,不过看到纸上的破洞被修好,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沈女士说。
最神秘的特藏展区,首次面向公众
二史馆的特藏陈列展汇集了馆里最珍贵的 " 国宝级 " 藏品。工作人员说,这个展区之前并不向公众开放,可以说是二史馆里最神秘的展览。
展区里不允许拍照,想要进门,先要把带着的包袋、物品放进储物柜,还得戴上脚套,足见这里的重要程度。展厅并不是很大,里面展出的却都是珍品:孙中山先生写给邓荫南 " 博爱 " 题词、孙中山致犬养毅先生函件、" 京字第一号证据 " ——南京大屠杀原始影集、民国时期三峡工程勘察报告和设计图 …… 这些国宝曾见证过历史上许多重要事件,它们仿佛正在展厅中,对着观众将那段历史娓娓道来。
特藏展区的展品大多数都是纸制品,有些是档案,也有书画、卷轴、老照片等等,非常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讲解员介绍,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护好里面珍贵档案,这里的光照、温度、湿度等等,全都要按照库房的最高标准,严格控制。
" 二史馆里的档案,和我日常接触、学习的现代档案完全不同。" 档案专业大四学生李同学告诉现代快报记者," 这次参观,是种不一样的体验。"
(编辑 张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