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贵州省气候中心统计,截至 6 月 22 日,贵州省已有 40 县(市、区)确定入夏,占全省监测站点比例 47.6%,有 12 县(市、区)达到入夏标准初次判断条件。入夏时间主要集中在 5 月下旬,14 县(市、区)较常年(1991-2020 年)偏早,6 县(市、区)较常年偏晚,20 县(市、区)正常,全省最早入夏为我省南部的望谟、册亨、罗甸、三都、荔波、榕江和从江 7 县(市、区),入夏时间均为 4 月 22 日。
气象学上入夏标准为,滑动平均气温连续五天大于或等于 22 ℃。这里的 " 滑动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 22 ℃以上 " 不是指某地连续 5 天的平均气温大于 22 ℃,而是考察 5 个以上的 "5 天气温的平均值 " 是否达到或超过 22 ℃,才能确定是否入夏。
如果要判断贵阳 6 月 22 日是否入夏,要分别计算 6 月 18 日 -22 日,19 日 -23 日,20 日 -24 日,21 日 -25 日,22 日 -26 日,23 日 -27 日的平均气温,是否都在 22 ℃以上,再结合预报,看未来气温升降,最终确定是否入夏。
从这个标准来看,入夏前即使有一两天出现超过 30 ℃的最高气温,也不能算作入夏。气象部门通常把 6 至 8 月定位为夏季,这个时间段入夏属正常范围。贵州大部分地区的夏季开始于 6 月中下旬,结束于 9 月上旬,长 70 天左右。
夏季是贵州暴雨天气过程最为集中的季节,根据近 40 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省的西南部地区是暴雨最集中的区域,六枝 - 普安 - 镇宁是西南部的暴雨中心,在都匀附近有另一个暴雨中心。从分布区域来看,大雨以上降水主要集中在省的中东部和西南部的部分地区。这也符合贵州雨季平均开始期以东部为早,自东向西有所推迟的基本特点。
暴雨一方面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起着解除旱情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如果暴雨的降水时间集中,强度大,就易引发局地的山洪、洪涝等灾害,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为做好暴雨等灾害性天气气象服务工作,贵州各级气象部门强化重大天气的会商研判,聚焦预报准确率和预警提前量,强化雷达、卫星等多源资料的综合应用,进一步提升短临预报预警服务能力。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晨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