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ZAKER广州 2022-06-27
全景再现百年前红色工运风云 位于广州的一劳大旧址“上新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新快报讯 今年是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召开 100 周年。6 月 27 日,经过为期一年整体修缮和展陈提升改造升级的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重新对公众开放。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机关报《广东群报》,广州第一个革命工会——广州土木建筑总工会章等跨越百年的珍贵历史文物正式对外公开亮相。

深入挖掘和保护百年红色工运资源

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位于海珠区滨江西路 230 号。整个旧址由南北两幢建筑组成,北面的西式混凝土主楼是当年广东机器工会办公场所所在地,始建于 20 世纪 20 年代;南面的大礼堂(曾作为盐仓使用)即为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会场,内部空间轩敞,中式金字顶砖木结构,辘灰筒瓦屋面,淡黄色外墙。

为引导工人阶级有组织地团结战斗,推动全国工人运动磅礴发展,1922 年 5 月 1 日至 6 日,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名义,发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以下简称 " 一劳大 ")。大会通过了《八小时工作制案》《全国总工会组织原则案》等十项决议案。会议决定在全国总工会未成立前,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为全国总通讯机关。

这场中国工运史上空前的盛会,是中国工人阶级开始走向联合、走向团结的重要里程碑,开创了中国工人联合起来的新纪元,巩固和强化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在党史和工运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一劳大旧址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策源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标志之一,承载着党早期领导工人运动筚路蓝缕、顽强奋斗的历史记忆,承载着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工会矢志不渝、勇毅笃行的伟大历程。

历经百年风雨,这处建筑依然存留完整。2006 年,广州市历经三年考证,揭开了旧址作为重要革命史迹的历史身份之谜。2011 年,广州市总工会在旧址推出广州工人运动历史展陈。2021 年,广州市总工会对旧址进行整体修缮及展陈提升改造,努力打造标志性、示范性中国工人运动红色文化阵地、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基层党组织活动基地。

丰富馆藏再现百年红色工运历程

据介绍,一劳大旧址建筑可用面积约 3800 平米,空间之大在广州全市红色史迹中较为少见。穿越百年,一劳大旧址内的原木旋转楼梯、窄窄的长廊、老式花阶砖、西式壁炉和门窗等百年前的原物,依然熠熠生辉。

在此次修缮提升中,广州市总工会按照 " 修旧如旧、减轻负重、功能聚焦 " 的原则,着力保留建筑的历史价值,通过打造基本陈列、布设丰富配套临展、开辟红色工运阅读空间,实现展陈的历史感与时代感的统一。

经征询专家意见,旧址主楼一楼大厅和礼堂恢复原貌;二楼用于基本展陈;三楼主要用于临展;四楼为解放后加建,用作红色阅读空间。

其中,礼堂(一劳大会场)布置完全参照历史记载还原了 100 年前的实景。主楼以一劳大为核心,并辅之以同期的中国工人运动重大事件,呈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的恢弘历史画卷。

沿着百年前的原木旋转楼梯来到二楼,《扬帆:红色工运全国联合之路——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历史陈列》展览全面呈现在眼前。本次展览共展出来自海内外的文物 118 件(套),图片约 240 张。为着力彰显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工人运动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展览展示手法包括油画、雕塑、触摸屏、视频、微剧场造型、沙画等,在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兼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加沉浸感、科技感与参与感。

在旧址修缮升级过程中,还挖掘出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与旧址的一段缘分。巴金先生 1933 年第一次来广州就住在旧址主楼三楼,在这里他写下了散文名篇《海珠桥》。目前,旧址三楼还原了巴金先生寝室场景,并开辟了文化沙龙体验区,为职工文学爱好者提供活动场所。

接下来,广州市总工会将牢牢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人运动这条主线,以纪念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召开 100 周年为契机,整体布局、融合推动,不断创新传播形式,拓展传播路径,积极打造全媒体、立体化、多元化和流动式的全新 " 红色工运文化传播长廊 "。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通讯员 罗瑞雄

相关标签

广州 广东 考证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