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在南京妇孺皆知,但诗作背后诗人更多的故事能说出者就寥寥了。
近日,文脉君拜读了《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 · 刘禹锡》,对刘禹锡的人生经历慨叹不已。套用近日的一句流行语,读完刘禹锡的人生故事,或许能治好你的精神内耗 ……
同样令人感佩的是,由学者卞敏所著的《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 · 刘禹锡》凝聚着卞家三代人的心血。该书综合卞敏与他的父亲、著名学者卞孝萱所著的《刘禹锡评传》,卞敏和他的儿子卞宁所著的《刘禹锡》完成。用卞宁的话说," 三代家学研究唐人刘禹锡 "。
春风得意
刘禹锡是江南人。苏州是他的家乡,他的出生地嘉兴,唐代时属于苏州管辖。
祖上可追溯到最远的一代是七世祖刘亮,随匈奴族拓跋氏迁都洛阳时,举家南下迁徙到洛阳,后东迁荥阳,又在中唐 " 安史之乱 " 时避难,南迁到了江南。
刘禹锡成长在一个儒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士大夫家庭中," 禹锡 " 这个名字,据《尚书 · 禹贡》记载:" 禹锡玄圭,告厥成功。" 禹,是大禹。锡,通假 " 赐 " 字。父亲期望他成人后,能像大禹一样为民众干出一番事业。
刘禹锡自小就知道,与高门世宦家的纨袴子弟不同,他的家庭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唯有依靠自己发奋读书。在田野中,别的小孩喜欢拿石子玩耍,刘禹锡手上拿个 " 觚 "。这个觚不是酒杯,而是一种木质的写字板,他随身带着随时准备请教高人,只要看到擅长诗词的文人,人家走到哪他就跟到哪。江湖骚客们认为他是可教之才,气质不凡,都很乐意教他。
他的青少年时代在江南度过,直到德宗贞元六年 ( 790 年 ) ,19 岁的刘禹锡离开江南赴长安考试。
和我们常常听到的那些屡试不中的赶考故事不同,刘禹锡的科举之路走得异常顺利。他三年间先后考取进士、宏辞、取士三科,踏上仕途,被授予太子校书的官职。连登三科,可谓春风得意。
这年,刘禹锡 24 岁。
永贞革新
刘禹锡在太子校书任上只干了一年。接着,他入杜佑幕府,先后任徐泗濠节度使掌书记、淮南节度使书记,随同杜佑参与讨伐徐州乱军,后调任渭南县主簿,监察御史等职。这是刘禹锡初入仕途,满怀理想与热情的时期,也是他在政治上施道展志,期望有所作为的时期。但这时,朝廷发生了一件大事。
安史乱后,天下纲纪崩坏,朝政混乱万状,一批除弊图强的年轻士大夫,以惩酷吏、罢宫市、免欠赋、禁额外加征等为主要内容,对德宗朝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弊政实施了一系列改革。贞元二十一年 ( 805 年 ) 一月,德宗李适去世,顺宗李诵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史称 " 永贞革新 "。
刘禹锡时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与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时称 " 二王刘柳 "。不过,革新只进行了半年,就因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而失败。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立即宣布废除新政。
" 永贞革新 " 的失败,也标志着刘禹锡坎坷人生的开始。
贬谪边州
" 永贞革新 " 失败后,刘禹锡跌至政治漩涡的深渊,等待他的是他未曾想到的长达 23 年的贬谪生涯,辗转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州郡。
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 ) 是刘禹锡的第一个贬所,这也是当年屈原流放沅湘时的第一站。这使刘禹锡对屈原作品与事迹产生强烈的共鸣,以屈原精神激励自己,那时的他依然在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机遇。20 年后,他在苏州刺史任上赋诗直言 " 昔日居邻招屈亭,枫林橘树鹧鸪声 ",还回忆这一难忘的朗州居所。
常德司马楼
在刘禹锡贬谪朗州期间,他的结发妻子薛氏也不幸去世,她为刘禹锡留下二子一女。42 岁的刘禹锡结婚九年后便丧妻。
刘禹锡被贬朗州十年,虽郁郁不得志,但意志未消沉。他除投身政务,关心百姓生活外,还一心著述,寄情于自然环境与风土人情。在朗州,刘禹锡共创作 200 多首诗词,占他一生诗词总量的四分之一。其中,最能反映刘禹锡贬谪朗州心态的,当属《秋词二首》之一 :"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一反传统的悲秋观,颂秋赞秋,赋予秋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诗人以 " 鹤 " 自喻,视 " 鹤 " 为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风波又起
元和九年 ( 814 年 ) 年底,刘禹锡收到朝廷召回他的诏书,第二年初春,他终于回到阔别十年的长安城。刘禹锡原以为能获得政治上的新生,谁曾料到,风波又起。
这年三月,京城玄都观中桃花盛开,老朋友约刘禹锡到玄都观一同去赏桃花。刘禹锡触景生情,百感交集,写下一首著名的桃花诗 :"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的后两句埋了 " 雷 ",意思是玄都观里这千棵桃树万朵桃花固然繁华诱人,但都是我刘禹锡被贬出京城后栽种的,讽刺矛头直指当朝显贵和趋炎附势之流。
西安大唐芙蓉园唐诗峡石刻
这首玄都观题诗在当时长安政坛中引起一场不小的风波。刘禹锡等人流放 10 年后才被提拔上来,正是朝廷用人之际,没想到他们却抱着沉冤昭雪的心态,惹恼了当时的执政者唐宪宗。
元和十年 ( 815 ) 三月,朝廷又发下诏书,以朗州司马刘禹锡为播州 ( 今贵州遵义 ) 刺史,后经人求情,才改为较近一些的连州(今广东连州)。
荥阳禹锡园连州牌坊
长庆元年 ( 821 年 ) 冬,穆宗任命尚在为母亲服丧期中的刘禹锡为夔州(今重庆奉)刺史,那时的刘禹锡已是知天命之年。刘禹锡共在三峡地区度过了两年多的刺史生涯,是唐代在夔州三峡地区任官职最长的一位诗人。他与三峡结下深厚情缘,写下许多三峡诗文。
连州刘禹锡纪念馆内陈设
金陵五题
长庆四年 ( 824 年 ) 夏天,时年 16 岁的李湛(敬宗)登基不久,朝廷调任刘禹锡为和州 ( 今安徽和县 ) 刺史。正如他在《别夔州官吏》诗中所说 :" 三年楚国巴城守,一去扬州扬子津。"
在和州刺史任上 ( 825 — 826 年 ) ,刘禹锡写下了著名的《金陵五题》。写诗的时候,他还未曾踏访过金陵。和州与金陵隔江相望,刘禹锡对六朝古都金陵产生了思古之幽情。当友人拿《金陵五题》组诗给他看时,他虽未身临其境,但熟读史书,看过许多题咏金陵的诗赋,他以穿越时空的丰富想象力,和诗五首:《石头城》、《乌衣巷》、《台城》、《生公讲堂》、《江令宅》,均题咏金陵古迹。没有想到,刘禹锡的和作超过原诗,受到后人的赞赏和推崇。
今日乌衣巷
拿《乌衣巷》来说,卞敏认为,刘禹锡在诗中写乌衣巷的盛衰剧变,并不是表达一种没落感伤的情绪,也不是一味地恋旧。从诗人的政治立场和中唐的历史状况,可以体味到诗句中包涵着很深的引古鉴今的讽刺意味。那些权倾京师,红极一时,自以为荣华常保的权贵,在刘禹锡看来不过是过眼云烟,朝华暮落,不会有比王、谢更好的命运。这首诗写得韵味极其深长,对历史变迁的深刻理解,使朱雀桥、乌衣巷等南京老地名留下历史的印记。
朱雀桥
而在诗前引语中,刘禹锡自称 " 余少为江南客 "。寥寥几字间,儿时的江南嬉戏、无忧无虑的童年记忆,一齐涌上诗人的心头。由于仕途坎坷,刘禹锡一生中有 20 多年的时间处于贬谪边远地区的状态,也许因为主要在南方地区为官任职,以至他在诗中自称 " 江南客 "" 越客 "。
直到宝历二年 ( 826 年 ) 秋,刘禹锡奉召卸和州刺史回洛阳的途中,他才真的来到了南京,写了《罢和州游建康》、《金陵怀古》、《台城怀古》等咏史怀古诗。
在与友人白居易同游扬州、楚州一带时,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一首答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像是对自己贬谪生涯的总结。"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朗州、连州、夔州、和州,刘禹锡在这些偏僻、荒凉的贬所生活了近 23 年。但是从 34 岁到 55 岁,他的意志一直没有消沉。
不甘老暮
刘禹锡这次应诏重新回到京城,离上次回长安又是 14 年过去了。大和元年 ( 827 年 ) ,唐文宗李昂继位。而在这一年,刘禹锡已被授以主客郎中,分司东都。
卞敏在《刘禹锡》中对当时他的处境做了这样的分析:刘禹锡再次回朝后所面临的敏感问题,就是他对数十年前 " 永贞革新 " 失败后被贬一事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不旧事重提,不刺激反对派,倒也能相安无事,甚至得到升迁机会。然而,刘禹锡耿直的性格不曾改变,终于回朝的喜悦,使他内心涌动着一股缅怀往事的发泄欲望。
出人意料的是,刘禹锡居然又去了玄都观,写下一首极富挑战意义的《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表现出一副我行我素、一身铮铮铁骨的模样。可以说,在 " 永贞革新 " 失败后近 40 年间,刘禹锡一直都未被朝廷重用的深层原因,就是因为终生都不放弃对 " 永贞革新 " 的肯定。
这样的刘禹锡,最终会在朝廷落得什么结局似乎没有悬念。从文宗大和元年 ( 827 年 ) 至大和九年 ( 835 年 ) ,56 岁到 64 岁的刘禹锡先在洛阳闲居,后入朝为郎。但由于受朝廷中朋党之争的影响,刘禹锡第三次被排挤出朝廷,辗转苏州、汝州、同州等地任刺史。在职场临近终点时回到苏州,也许是命定,因为这里是他青少年时代生长的地方。
开成元年 ( 836 年 ) 到会昌二年 ( 842 年 ) ,是刘禹锡生命中的最后七年。在异域他乡漂泊几近一生的刘禹锡,终于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在东都洛阳专心养老。安邦治国的大志不能得以实现,卓异不凡的治世良策不能见用于世,然而刘禹锡建立功名事业的雄心,忠于革新事业的理想信念却至死没有泯灭。
在《子刘子自传》中,刘禹锡以一曲 " 天与所长,不使施兮 " 的悲歌,结束了自己坎坷而倔强的一生。自传收笔后,刘禹锡于会昌二年 ( 842 年 ) 秋天病故于洛阳,终年 71 岁。
荥阳禹锡园刘禹锡墓
在长期的贬谪生涯中,刘禹锡始终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自己。他秉性刚毅,意志坚定,襟怀开阔,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他奋斗一生,壮志难酬,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三代家学
在《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 · 刘禹锡》的后记中,著者卞敏写到了这本书的成书与卞家三代人的关联," 三代家学研究唐人刘禹锡 "。
卞孝萱先生
卞敏的父亲、著名学者卞孝萱先生是研究刘禹锡的大家。在唐代文学家中," 刘柳 " 并称," 元白 " 齐名,但历来研究柳宗元、白居易者多,研究刘禹锡、元稹者少。上世纪 50 年代,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卞孝萱先生选择刘、元为研究对象。在刘禹锡研究上,他撰写了《刘禹锡年谱》,成为 20 世纪刘禹锡研究的开山之作,奠定学界地位。又写了《刘禹锡丛考》,考订与刘禹锡交游者近五百人,以对 " 永贞革新 " 的态度为分野,揭示刘禹锡的交游,展现了刘禹锡立场鲜明、坚毅顽强的性格,有裨于知人论世。卞孝萱先生一生著有刘禹锡研究著作十余种,他对刘禹锡的专注从晚年取刘禹锡诗句 " 于树似冬青 " 之意自号 " 冬青老人 " 就看得出,而他的书房也取名 " 冬青书屋 "。
上世纪 90 年代,卞敏在父亲卞孝萱的研究基础上,传承了父亲的研究。因是学哲学出身,他对刘禹锡的研究又有了新的突破。相对严肃可考的传,他的《刘禹锡评传》从哲学上进行评点,独具特色。
卞宁(中)与父亲卞敏(左)、祖母段子宜
到了本世纪初,研究刘禹锡的接力棒传到了卞敏的儿子卞宁手中,他时任报社编辑,致力于将祖父、父亲对刘禹锡的研究变成面向大众的通俗读本。" 刘禹锡跟南京的关系很深,但是他的知名度却没有那么高。" 卞宁说,用今天的话来说,刘禹锡是个性情中人," 中二 ",他还是个旅游博主。" 他秉性刚毅,意志坚定,襟怀开阔,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他不抛弃、不放弃、不沉沦,他让我们看到一千多年前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喜怒哀乐和生活方式,我真的很感慨。"
如今,祖父和父亲都已逝去,留给卞宁的并不仅仅是学问,还有学人的奋斗精神,而未来的他还将继续传承。
《江苏文库研究编 · 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 · 刘禹锡》
卞敏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现代快报 + 记者 王凡 综合整理自《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 · 刘禹锡》
现代快报 + 记者 苏蕊 / 摄(部分图片由卞宁提供)
(编辑 高霞)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