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冰城 +
张可欣 徐旭 哈尔滨日报记者 刘菊
王先生今年 56 岁,无意中发现自己的右手开始有一些轻微的颤抖,但对生活起居影响不大,也就未放在心上。后来他的症状逐渐严重起来,发展到吃饭时拿不稳碗筷,夹不起菜;用杯子喝水时,经常洒得满地都是。如果是在写字、系纽扣等精细动作时,手抖得几乎停不下来。特别是在公共场合与别人交流时,非常害怕别人发现他的手 " 失控 " 的毛病,乃至说话的声音都发抖。为了不再手抖,王先生慕名来到哈医大一院就诊。
网络配图
手抖原因竟是特发性震颤,65 岁以上人群容易中招
经过检查,神经外科四病房硕士生导师谢春成教授诊断王先生为锥体外系疾病,即特发性震颤。特发性震颤也叫原发性震颤、家族性或良性特发性震颤,是比较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临床上以双上肢姿势性或动作性颤动为主,也可伴有下肢、头部、口面部或声音的震颤。调查表明,30%-70% 的患者有家族史。传统观点认为特发性震颤是良性、家族遗传性的单症状性疾病,但目前专家发现,特发性震颤呈缓慢进展、可能是与家族遗传相关的复杂性疾病。此病谜团迄今尚未被解开,推测与遗传、老龄及环境因素脱不了干系。结合特发性震颤的临床特点,一般分为特发性震颤和特发性震颤叠加等 2 种类型,后者经常伴有串联步态损害、轻度记忆力障碍、可疑的肌张力障碍性姿势等。
谢春成教授介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特发性震颤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为 0.3%-1.7%,并且随年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大于 40 岁和 65 岁人群的发病率分别增长至 5.5% 和 10.2%。95% 以上的患者首先殃及上肢,其他部位依次为头部、声音、舌头、面部或下颌、下肢、躯干。谢春成解释,特发性震颤倾向于在家族中流行,30%-50% 患者的家族成员曾有过特发性震颤。有家族史的人,其发病年龄较早,大多数人在 20 岁前露出苗头,无家族史的人通常在 40 岁以后才会逐渐罹患特发性震颤。 谢教授解释,姿势性震颤是本病的唯一临床表现,且震颤最多为手部,其次是头部,极少的患者才会有下肢震颤。震颤的频率、振幅和肢体分布一般在数年内不会有显著变化;就算是有改变,其进展过程也非常缓慢。而伴随病程的推进,震颤频率有所下降,但幅度则逐步增大,引发较为严重的功能障碍,且患者对震颤幅度难以控制,因而对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干扰甚大。
专家分享确诊后应对疾病办法,让康复少走弯路
针对 2021 年版《特发性震颤基层诊疗指南》的要求,谢春成教授提醒,30%-70% 的特发性震颤患者均有家族史,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这就提示,当家族中首个病例(即先证者)被正式确诊后,类似症状的家庭成员应该接受家系调查、系谱分析和基因诊断,在明确诊断的前提下,必须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以避免缺陷患儿的出生。
同时,不仅要关心特发性震颤患者的躯体症状,更要重视其内心世界的 " 千千结 ",予以有效的心理疏导,以解开心结;严重者建议适当服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
谢春成教授介绍,特发性震颤发病年龄与预后没有关系,而且再严重的震颤亦不会导致死亡,但部分患者在患病 10-20 年后日常活动如穿衣、饮食、缝补等简单操作也完成不了,进而生活自理困难,社交活动减少,最终丧失劳动能力。为阻止或减缓特发性震颤的进程,建议患者首先保持良好的心态,多看书、勤动脑,经常出去活动;有的患者思想负担比较重,亲朋好友要体贴关怀,安慰鼓励,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其次在饮食方面,可以多摄入有降压、抗血脂、抗动脉硬化功效的食材,如橙子、苹果、菠菜、芹菜、洋葱等,这类果蔬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及膳食纤维,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抵御特发性震颤的来袭;还要多吃五谷杂粮及豆制品、奶制品、瘦肉等,品种越丰富对机体越好。高脂肪、高热量、高糖等食品要限制,同时避免吃辣椒、大蒜及海鲜等辛辣刺激的东西。
适当的体育运动也必不可少。对于双手抖动为主的患者,谢春成教授建议打太极拳、做广播体操,旨在促进肢体协调;对头部和下颌部颤抖为主的患者,可以参加头颈部适当活动,方法是将头向后仰,双眼直视上方,随后上下运动,然后头朝下,下颌尽量触碰到胸部,整个锻炼过程以舒缓平和为好。日常还提倡经常练习精细动作,如写字、描红、拿筷子、捡豆子、串珠子等。
编辑 李洪霜
值班主编 寇青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