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ZAKER广州 2022-08-03
七夕夜东莞文化馆炮制“非遗七道菜”,梦回汉唐上演穿越时空的浪漫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新快报讯 遇见不一样的七夕,"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 这烟火本身就是平凡人所创造的那些平凡的美好,所以最动人心 …… 那么,这个七夕,你会和谁,在哪儿一起度过?8 月 3 日晚,东莞市文化馆上演了一场 " 梦回汉唐 " 的穿越时空爱之旅致敬上下五千年文化的鼎盛,复刻历史长河中文化的传承巧妙融汇各种传统文化元素,以 " 爱 " 为名精心炮制 " 爱 " 的七道菜。

我们的节日——非遗之夜 " 梦回汉唐 " 赏七夕暨 2022 非遗在四区七夕专场,活动既贯穿传统文化,又强调民俗体验更将非遗与现代潮流完美结合,穿汉服,赏贡案,品古韵,趣游园 ……

七夕赶 " 七巧 ",重返盛世年华

七道菜式,道道回味无穷

第一道菜:粤剧艺术的 " 黑珍珠 " ——粤剧《白蛇传 • 情》电影原班人马实况出演 2022 全民艺术普及行动计划之精品演出,首场演出精品粤剧《白蛇传 · 情》。

第二道:非遗中的 " 米其林 "" 山花奖 " 获奖贡案——《仙凡缘》展出,在东莞,七夕也被称为 " 七姐诞 ",自古就有 " 拜七姐 " 的习俗。不仅是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也是我国保留最完整

和特色最鲜明的乞巧习俗之一,代表着望牛墩七夕风情文化节精髓的七夕贡案《仙凡缘》也被搬到了现场。

" 这道菜 " 绝对可以堪称非遗中的 " 米其林 "。它是曾获得中国民间文化最高奖——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 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 " 的获奖作品。

据史料记载,早在五代时期,望牛墩就有过乞巧节的习俗,被誉为是岭南著名的传统风俗。

" 天上佳期逢七夕,人间乞巧拜双星 " 乞巧节在望牛墩源远流长,传承久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民间传统习俗。

清末探花陈伯陶主编的《东莞县志》所记载:" 七月七曝衣、书。其夜,女儿夜穿针、结彩,为乞巧会。" 更是水乡望牛墩乞巧会七月初六晚 " 制巧物、摆贡案、拜七姐、赏贡案 " 的生动写照,可知望牛墩的乞巧风俗历史悠久。

望牛墩人制作的 " 七夕贡案 " 布景独具匠心,贵在精巧、贵在想象。融汇了雕刻、刺绣、绘画、手工制作等传统民间艺术手法,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制作者们的制作贡案手艺娴熟,构思巧妙,使用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环保材料、厨余废料等。构筑缩微版的仙境、牛郎织女相会的场景,更配以声光电技术,使得贡案作品更显心思。

第三道菜:街井人间的烟火气传统与国潮,墟市与集市

夏日的傍晚,没有天光的酷热,最适合与家人携手逛逛、停停、吃上一口心头好。

买上一件 " 她的最爱 "…… 赶一场复古的集,赴一次当下的约。

时下最热的街头咖啡车、特色小食车、冰激凌雪糕车 …… 非遗墟市与潮流车尾箱结合,完美!

第四道菜:美味鲜香的开胃小菜七夕爱的快闪。 快闪表演随时在身边上演,吸引了大家对驻足。让整个市集美如梦境。木偶剧、黄梅戏、古琴演奏、七仙女巡游 ……

梦回汉唐,仿佛穿越到古代的市井街头分分钟上演 " 梦华录 " 既视感,将七夕夜一次次推向高潮。

第五道菜:亲自参与 " 烹饪 " 快乐传承人教你制作传统工艺

七夕做啥最有意义?那一定是和家人一起,亲手制作七夕贡案了吧?有和爱人一起彼此协助的,也有带着娃边做边学的,也有陪着父母自己笑的像个孩子的非遗课堂特别邀请了省级传承人陈杰芳,手把手教大家体验七夕贡案的制作。此外,现场还有粤剧脸谱、木屐制作、茶山公仔制作体验等。

第六道菜:宁心养神的 " 一道茶 " 爱心美育课堂香绣技艺体验学习香道、刺绣这两门中国传统生活艺术一静一动相得益彰,香道,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生活艺术的升华;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两者结合的一场沉浸式刺绣体验人耳目一新!

第七道菜:沉浸式欢乐套餐 " 穿越时空的爱恋 " 七巧游园会 "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在这个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和爱的人们一起在许愿树下写下自己的祝福与祝愿,或打上一个同心结。现场还有精心准备的可供人们更换的汉服,拍下美美的照片,留下难忘的七夕回忆。七仙女们随时来到人们身边引得大家和纷纷合影。这也是七巧游园中的巧心思——偶遇七仙女巧手穿针、投针验巧更是自古相传的七夕游戏。此次活动也是东莞市文化馆 " 非遗在四区 " 系列活动之一。2022 年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四区(景区、社区、小区、园区)系列活动自 6 月 11 日启动以来,先后在茶山、高埗、桥头、清溪、中堂,以及常平的隐贤山庄景区、万科翡丽山小区、皇马郦宫小区、民盈国贸城等上演了一出出非遗大戏。

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个他的历史文化底蕴,构成了有别于其它城市的特色与风格,也拥有自己的文明印记。那些散落在民间大地上的 " 非遗 " 便成了一种特殊的载体。

" 非遗在四区 " 系列活动(社区、小区、园区和景区),正是为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生活,加快 " 品质东莞 " 建设步伐鼓励更多人加入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队伍中而应运而生,让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近年来,东莞市文化馆、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按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大力加强非遗保护工作,让非遗遍布全市。截止目前共开展活动 10 余场,受益市民数万余人次。

文图:新快报记者 杨英杰

相关标签

米其林 七夕 东莞 艺术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