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冰城 +
哈尔滨日报记者 王越
8 月 5 日,在省委宣传部举行的 " ‘非凡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活动 " 首场新闻发布会上,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丁哲学就我省在引导高校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释放科技创新活力方面出台了哪些务实举措为大家做详细解答。
丁哲学说,我省高校现有科研人员近 4 万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累计投入教育科研经费 538.1 亿余元,高校研发拨入经费从 2012 年的 38.6 亿元增长到 2021 年的 70.2 亿元,增长近 82%,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由 2012 年的 14.7 亿元增至 2021 年的 28.3 亿元,增长 92.5%;高校科研课题立项 21.2 万项(其中,纵向课题 15.4 万项,横向课题 5.8 万项);技术与知识产权转让 3.58 万项,合同金额 4.1 亿元;授权有效专利 3.5 万余项。高校整体科研水平逐年提升,在现代农业、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获得了一大批代表性、原创性成果,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78 项、省部级奖励 4200 项,其中哈工大刘永坦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省科技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激发高校创新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强化基础学科建设,夯实创新根基
推动高校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优化学科布局,出台全省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指导意见,重点面向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和创意设计等产业,深入推进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加强高等教育招生计划政策引导,优化招生结构,保持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基础学科人才整体培养规模稳中有升。支持高校基础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形成具有龙江特色的基础学科专业结构体系。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创新支撑
每年投入 2000 万元,重点培养支持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围绕科技前沿、重大技术需求和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问题开展创新性基础研究,共支持青年人才 1240 人。通过实施龙江战略科学家头雁支持计划、" 龙江学者 " 支持计划等人才项目,聚集带动形成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首批 92 个 " 头雁 " 团队共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 873 人。全省高校现有 " 六类人才 "460 人,其中院士 35 人,为基础理论研究、前沿技术探索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
加大支持力度,激发创新活力
通过实施 " 双一流 " 建设、" 高教强省 " 战略等政策措施,持续加大投入,同时实施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对基础研究进行持续稳定支持,突出高校创新策源地作用。建立面向企业需求和产业发展的研发体系,深化校企合作,推动高校围绕国家战略、龙江振兴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增强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支持各类创新主体依托科研项目开展科学前沿问题研究,加快提升科学发现和原始创新能力,支撑重大科技突破,提升高校服务产业振兴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完善体制机制,促进成果转化
一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引导。印发了黑龙江省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行动方案、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考核办法。18 所高校设立了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6 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3 个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中心、3 个教育部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示范基地、10 个省级大学科技园(产业园)及孵化器的集聚带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着力打造创新创业平台。重点建设 10 个省级 " 双创 " 示范基地、20 所省级 " 双创 " 改革示范校和 20 个省级共享型示范基地,5 所高校被评为 " 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截至 2021 年,建成校内双创孵化园区 48.3 万平方米,在孵企业和团队 2250 个,其中高新技术企业 118 家;全省在校生创业人数 2.4 万人,毕业生创业人数 1.4 万人,注册企业 3758 家。在中国国际 " 互联网 +"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共获得 10 金 41 银 158 铜的优异成绩。
三是持续开展校友招商活动。指导高校主动对接校友企业家,截至 2022 年 7 月末,各高校开展大型招商推介活动 9 场,已经签约或意向性签约项目 48 个,签约金额 324.21 亿元。
下一步,省教育厅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省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着眼促进人才供给和需求相适应,建立高校学科专业、层次和区域布局动态调整机制。深入实施龙江战略科学家头雁支持计划、" 龙江学者 " 支持计划等人才项目,支持高校汇聚和培养一批战略科学家、高水平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为创新驱动、产业转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创新工程,围绕关系龙江振兴发展的战略性、前瞻性和纵深性领域开展创新研究,助力创意设计、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
编辑 李洪霜
值班主编 王坤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