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5 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2021 年广州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下称:《报告》),从国际交通综合枢纽、交通需求与供应、道路空间利用等方面对年度交通情况进行梳理。《报告》指出要通过补链、强网,快速形成广州都市圈轨道网络规模。
《报告》指出,2021 年,广州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巩固,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港口货物及集装箱吞吐量保持正增长。城市交通系统展现较强韧性,开通国内第一条城市高速地铁,绿色出行比例居一线城市前列,交通运作保持稳定。
同时,广州与大湾区其他城市交通联系紧密。大湾区九市间日均出行量 662 万人次,同比增长 3.3%,占全省 21 个地级市间总出行量的 75%。都市圈层面,广佛肇占 42%,流动性高于深莞惠 ( 40% ) 和珠中江 ( 18% ) 。同城化层面,广佛两市间出行量 174 万人次,占湾区城市间出行总量的 26%,高于深莞 20% ( 128 万人次 ) 、珠中 7% ( 45 万人次 ) 。
《报告》提出了趋势与建议。首先是抓住机遇全面提升广州都市圈轨道交通服务。" 十四五 " 期间,都市圈建设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战场。《报告》提到,要加快建设形成网络化规模,盘活既有外围城际铁路,实施城际铁路与都市圈快轨进中心通道过轨,加快新一轮广州片区广花、芳白、佛穗莞、南中珠、广佛西环、中南虎、广佛江珠等七条城际轨道建设,通过补链、强网,快速形成广州都市圈轨道网络规模,提升国际竞争力,打造 " 双循环 " 战略支点。
其次,实施既有高快速路扩容提质提升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当前市域内高速公路承担着全省公路网中心功能,平均旅行速度 65 公里 / 小时,外地车占 51%,过境车流比例 28%,具有车流密度大、外地车辆多、过境比例高等特征,交通容量不足,整体服务水平偏低,拥堵常发。新建设施面临投资大、占地多、周期长,利用既有存量设施挖潜改造扩容提升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报告》建议对国家高速公路进行扩容,确保战略大动脉畅通,如京港澳高速、沈海高速、广澳高速等。二是对市区内能力紧张的出入口通道研究扩容的可能性,如机场高速、广州大道等,达到以较少的空间资源占用,实现较大的交通服务水平提升,同时减少对国土空间的无序切割。
同时,充分利用轨道交通资源提升网络效应和加强空间协同发展。广州地铁客流强度一直以来都保持全国最高,但随着外围轨道线的开通,全网日均客流强度从 2.4 万人次 / 公里下降到 1.24 万人次 / 公里,中心放射线地铁 4 号、14 号、21 号和 18 号线等客流强度不足 0.5 万人次 / 公里,远低于全网平均客流强度。《报告》指出要发挥网络效应,加快 11 号环线、13 号二期建设进度,提升网络连通性和系统性。要以轨道站点为切入点,提高外围开发强度,强化公服配套,建设一批具有规模的外围就业中心,加快城市功能的疏解,减少向中心流动性,如番禺万博中心、汉溪长隆,海珠区万胜围,白云区嘉禾望岗,荔湾区西塱,黄埔区临港中心、镇龙,南沙区横沥等。
2021 年广州主城区常发性拥堵点分布图
《报告》指出要多措并举缓解停车难矛盾。广州市近三年小客车保有量年均增长 7.5%,高于十三五时期 5.4%,中心六区约 45% 的住宅停车场夜间过饱和。《报告》建议加快修订《广州市建设项目停车配建指标规定》,重点保障居住区、医院、学校等民生出行停车需求,差异化配置停车设施,在配建指标范围内鼓励多配,巩固配建停车场的主体地位。加快 " 广州泊车 " 信息平台的测试和推广,全面接入各商业停车软件以及各类停车设施动态数据,强化停车诱导系统建设,及时发布停车泊位信息,提高停车泊位使用效率。
此外,《报告》建议适应非机动车快速增长趋势做好引导和管理。中心城区骑行 ( 自行车、电动自行车 ) 总量较疫情前增加 42%,电动自行车的使用量增加引发众多交通安全和秩序问题,相关的交通事故率和死亡率也明显提升。建议一是加强电动自行车的销售、上牌管理,确保上路的电动自行车符合安全标准,方便后续的精准管理。二是完善电动自行车行驶管理的相关法规,加强对电动车驾驶员的安全法规教育,确保安全、规范驾驶。三是加快推进全市主要道路非机动车道改造,保障非机动车路权,改善出行秩序。
采写:新快报记者陈慕媛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