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ZAKER广州 2022-08-06
挖掘岭南古典诗词资源,中大教授董上德解读咏粤名作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新快报讯 8 月 5 日,由广州市文联、南方报业 289 艺术、广州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办的 " 大师下午茶 " 活动在广州文艺市民特色空间(湾区书屋)举办。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董上德以 " 岭南诗人的咏粤名作与乡土情怀 " 为主题,为现场观众解读本土经典诗词作品,展现岭南地区尤其是广州独特的诗词魅力。

" 岭南的诗词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唐宋以前就有作品见于史料或选集之中;而唐宋以后,无论是诗人还是作品都不胜枚举、绚烂多姿。" 董上德首先介绍了岭南诗词文化的悠久历史和独特地位。

他认为,在岭南文化不断吸纳、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这一地域出现了一大批风格独特的诗人,代表人物包括有 " 粤诗之祖 " 之称的张九龄、有 " 粤词之祖 " 之称的崔与之以及清代著名的 " 岭南三大家 " 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等等。

随后,董上德重点解读了屈大均的《罗浮放歌》、陈恭尹的《厓门谒三忠祠》、梁佩兰的《粤曲》等咏粤名作。这些作品或是心系天下安危,表达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或是讴歌英雄人物,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越与悲愤情怀;或是关怀民生,表现出了对劳动人民的悲悯与热爱;或是回忆乡土,寄托诗人对岭南这片土地的深情眷恋 ……

所解读的作品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岭南地区古典诗词的创作成就。董上德认为," 目前,在建设‘人文湾区’的语境下,我们有必要追溯前贤的文化心迹,了解岭南前辈诗人的乡土情怀和家国意识,这对我们继往开来、取得新的文化成就大有裨益。"

当下,广州正在着力推进 " 诗词之都 " 建设,助力实现 " 四个出新出彩 "。对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董上德也在活动现场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 一方面,我们要了解历史,了解过往,在璀璨丰富的岭南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而与此同时,我们的创作者还要传承前辈们的精神特质,向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学习,仔细观察与体验自己的生活,立足广州已有的诗词成就,继续挖掘诗意,写出更多反映新时代的精彩诗篇。"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通讯员 朱英豪

相关标签

岭南 广州 艺术 志愿者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