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文明的 " 童年阶段 ",普遍存在天地相通、人神共处的 " 神话传统 "。这一传统的时空跨度,遍及世界五大洲,从人神共居的年代延展到中世纪及近代,彼时的古人相信,神明可以自由降临人间,人也可上升为神明,天和地、神与人相互影响,密不可分," 天地良心 "" 天人合一 " 是各阶层群体普遍的共识。这其实并不难理解,在传统的渔猎、游牧或农耕社会,人靠天吃饭,敬畏天道、接受星空的自然律指导,可以说是人类最基本的良知,也是基本的德性。
但不可否认的是,神话思维逐渐让位于人文、科学的进程,是大势所趋。在中国神话体系中,一则名为 " 绝地天通 " 的神话传说,记载了这一转变。《尚书 · 孔氏传》载:" 帝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是谓‘绝地天通’。" 类似 " 绝地天通 " 的神话,也见诸《山海经 · 大荒西经》《国语 · 楚语下》等古书。从中我们可知,先民对世界的认知由天地相通、民众没有自主意识的阶段朝向以人为本、赋予民众自主意识的阶段的转变,对神本思想的消解和人本意识的觉醒,意谓使天地各得其所,人于其间建立固定的纲纪秩序。" 绝地天通 " 思想体现在儒家体系里,一方面是在现实中 " 子不语怪力乱神 ",一方面是思想上保留 " 天人合一 "。
有意思的是,到了现代,神话思维有重新回归的迹象,在游戏、影视、动漫、奇幻文学等大众流行文化领域,其整体框架往往会借鉴传统神话体系,甚至根据需求重新建构现代化的神话体系,最典型的便是克苏鲁神话体系。在这种变化下,公众对神话知识的需求日益增长,介绍神话的著作也越来越多。但同时也要看到,很多这一类神话图书都是浅藏辄止的,以普及最基础常见的故事为主,不但无法准确反映神话产生的背景和由神话引发的影响,甚至因为丧失了很多细节而让神话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大打折扣,而这是神话最根本的吸引力。
席路德的这本《神话之城》,选取拥有丰富神话传说的古城 20 座,带领读者跨越五大洲 15 个国度,探寻从人类文明曙光中崛起的伟大城市。本书除了希腊神话、罗马神话等广为人知的神话体系,还包括普通读者陌生、但奇幻文学常常涉及的神话,兼及两河流域神话、美洲神话、斯里兰卡神话和太平洋神话等冷门神话体系,也囊括了现代人造克苏鲁神话,是一部名副其实的世界神话旅行手册。该书向读者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息:神话是活的,不但曾经活过,现在仍然活着。《神话之城》一书资料翔实而有趣,即使是从没接触过这一类神话的读者也很容易进入。但本书又有新的发展和全新的切入点。
首先,神话不但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其本身其实就是历史的一部分,同时又影响了后来的历史。《神话之城》和很多的神话著作一样,也将神话与其产生的历史结合着展开介绍,但它又是完全不一样的。它的视野没有完全停留在神话产生的时代和神话兴起的时代,而是把目光延伸到中世纪甚至现代,这大大拓展了神话的长度,也就是扩大了时间尺度。
其次,将把神话与现实地理相结合。神话从纷繁甚至混乱的神谱中抽丝剥茧,铺展到地图上,可以走入其中亲身感受;诸神从天上回归我们脚下的大地,变得鲜活生动,这又大大拓展了神话的广度和精读,让读者从模糊的 " 希腊 "" 罗马 "" 西亚 "" 美洲 " 等地区概念精细到具体的城市,乃至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地理气候,从而产生直观而清晰的印象,触手可及。也正因此如此,《神话之城》不但可以因 " 神话 " 而看做神话著作,更可以因 " 城 " 而看做旅游之书——事实上,本书里就有很多 " 游记 " 内容,是一本可以让旅游变得更有深度、更有趣味,更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文化景观的攻略宝典。同时,配上引人入胜的图片,既可以让安坐书房的神游者穿越古今,徜徉于虚实交融的历史现场,也可以让说走就走的行动派随身携带,踏上古文明遗址的探索之旅。这点也是本书最大的特色。
第三,视野遍及全球。除了可以借助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和两河流域神话畅游地中海,在本书里,读者还可以看到印度神话、凯尔特神话、玛雅神话、印加神话、阿兹特克神话、萨米神话,甚至当代人造神话 " 克苏鲁 ",并借由它们走遍全世界,从而真切感受人类文明的丰富和多元。事实上,神话本身就包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础。这些神话并非是孤立的,而存在或深或浅的交流、吸纳、影响,通过这些神话的存续和消亡,读者更能体会到人类文明交往史,从而对战争与和平这一人类历史的永恒主题有更深的感悟。
来源 黔中书
文 郑文丰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