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将二号议案《关于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议案》交由市政府办理以来,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乡村振兴工作,聚焦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等关键环节,拿出硬招实招,全面推进各项任务落实落细,取得了明显成效。
我市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 一村一品、一镇一业 "、渔港经济区等项目为抓手,聚力推动富民兴村产业发展,完善全市 " 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 " 产业布局。其中,围绕特色主导产业,通过 " 扩规模、延链条、提效益 ",以及 " 搞创新、创品牌、抢市场 ",指导各地创建集 " 生产 + 加工 + 科技 + 市场(品牌)" 于一体,全产业链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种养规模化、加工集群化、科技集成化、营销品牌化、产业数字化,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截至目前,全市共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8 个。同时,参照省做法,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启动市级产业园创建,目前已支持各区建设市级产业园 14 个。加强 " 一村一品、一镇一业 " 等项目与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乡村振兴示范片建设相衔接,拓展农业的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方面功能,打造 " 小而精 "" 小而专 " 的农业特色小产业。目前已建设 " 一村一品、一镇一业 " 特色产业项目 110 个,省级专业镇 5 个,省级专业村 63 个,县镇村三级梯次推进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逐渐形成。在建设渔港经济区方面,目前南澳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项目已完成初步设计招标,下来将建设集 " 渔船避风补给、渔获交易、产品加工、冷链物流、休闲观光、城镇建设 " 为一体的 " 港产城 " 融合、" 渔工贸游 " 协同发展的现代渔业经济区,示范带动全市水产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我市聚焦群众关切,致力补齐短板,狠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目前全市 872 个行政村基本完成干净整洁村创建,美丽宜居村达到 50% 以上。全市以 " 一县一场 "" 一镇多站 " 和 " 一村多点 " 为架构建立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全市 1156 个自然村已全部纳入并有效运行。建成县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 7 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 8525 吨 / 天,无害化处理率为 100%,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无害化处理总能力的比例提升至 77.71%,建有垃圾转运站 151 座,全市辖区内垃圾得到治理的行政村 872 个,占比为 100%。在整治和后续管理中,特别注重做实群众工作,通过领导干部挂钩指导," 千个机关支部联村共建 "" 千名干部驻村联建 "" 千企帮千村 "" 百企扶千户 " 等一系列活动,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已初步形成了共建家园、共同整治的良好社会氛围。
全市坚持农村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同步推进,在开展农村 " 源头截污、雨污分流 " 工程中全面收集村内公厕等公用设施污水和农户厕所、厨房、浴室、洗衣等产生的生活污水,实现 " 四水齐收 ",确保将农户生活污水排放口一个不漏接入污水管。全市 1157 个自然村(除濠江区礐石街道红星社区列入 " 三旧改造 ")已有 1156 个自然村基本完成雨污分流工程建设,累计铺设管道约 1.5 万公里,已接通约 90 万农户,惠及农村 430 万群众;已有 649 个自然村通过区县验收。在做好源头截污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末端污水的收集治理,人口规模较大,居住相对集中的村庄优先纳入城镇污水厂处理,人口规模较小,居住相对分散的村居则因地制宜建设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截至今年 6 月底,全市已有 976 个自然村生活污水得到治理,治理率为 84.3%,其中 757 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219 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经分散式处理设施处理。
我市还积极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流通体系建设,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鼓励发展 " 基地 + 城市社区 "" 批发市场 + 宅配 " 及 " 电商 + 冷链共同配送 " 等农产品配送新模式。探索适应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直供直销等物流服务新模式。同时,以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为依托,以现代交易、结算、信息、检测、储藏、物流等技术为支撑,以企业良好的经营为保证,鼓励推广应用现代流通。同时,充分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积极拓展农业的旅游、观光、科普、康养等新功能,不断提升乡村知名度和美誉度。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