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 2022-08-11
影视|编剧马继红:主旋律不能曲高和寡,要接地气、接人气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yule1.html

 

新快报讯 现实题材主旋律剧《运河边的人们》目前正在央视一套热播,其写实剧情以及运河文化引发观众热议,近日,该剧编剧、曾创作《外交风云》《彭德怀元帅》《红十字方队》等作品的马继红接受记者采访,直言主旋律创作不能曲高和寡,接地气、接人气是走进百姓内心的关键。

关键词:运河题材剧

" 让人间烟火气、个体命运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

以往展现大运河的电视剧并不少见,但大多属于历史年代剧,其选取的背景或隋唐、或清朝、或民国,往往以漕运码头为内容展开,讲述的是一个个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的故事。而目前正在央视热播中的《运河边的人们》则立足当下,虽然聚焦的是大运河,但通过大运河的治理、繁荣、发展,展现人间烟火。大运河沟通着历史和现实,沟通着中国与世界,也沟通社会与人生的方方面面。该剧涉及到各行各业的众多人物,如政府官员、底层百姓、著名教授、外国学者、非遗传人、民企老板、文物贩子等,他们独特的性格和命运,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编剧马继红表示,一开始,自己对大运河很陌生,面对这样宏大厚重的题材,她无从落笔," 如果说从春秋吴王夫差开挖’邗沟’算起,大运河的历史至今已有 2500 年,仅京杭大运河就流经四省两市,约 1800 公里。面对如此厚重的题材,我确实有一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 但随着重走运河沿线,深入采访运河边的人们,马继红打开了创作思路,用充满烟火气的细节和真实的百姓故事引领观众重新发现、认识大运河。" 我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既有常年在运河上跑船的船老大,也有负责河道监管的执法人员;既有亲身参加运河治理的干部,也有祖辈居住在运河岸畔的老百姓;既有亲历大运河申遗的官员,也有多年研究运河的学者专家;既有靠山吃山的茶农,也有爱河护河的志愿者;此外,我还采访了一些艺术家、建筑工人、做船菜的老板,形形色色的采访对象加起来有一百多人。" 


在马继红看来,《运河边的人们》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就是作为一条活着的、流动着的自然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行历史文化遗产带,大运河需要我们去发现、认识、保护和传承。同时,作为该剧编剧,马继红对王雷、韩雪两位主演很满意,她更夸赞王雷演活了主人公路长河," 王雷作为《运河边的人们》的主演,他的表演难度是很大的。首先是量大,这部剧仅路长河的戏就有七百多场,所以王雷说这是他拍电视剧以来,场数最多的一部戏。另外,路长河的人物性格不太好把握。他阳光、正直、倔强,讲原则胜过讲情义,所以这个分寸一定要拿捏好,稍微演过了就会让人产生他一本正经、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王雷在这方面把握得很好。他将那种埋在心里的痛苦、挂着眼泪的微笑,那种对亲人的疼爱、对朋友的挚爱,以及内心的委屈、愧疚、酸楚都演绎得恰到好处,让人觉得这个人物真实可爱。"

关键词:主旋律创作

" 要让视角下沉、笔触下沉 "

这些年,主旋律电视剧赢得了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喜爱,诸如建党百年涌现出的《觉醒年代》、讲述扶贫故事的《山海情》、记录改革开放的《大江大河》、记述英模人物的《功勋》以及今年播出的《人世间》《大山的女儿》等都火爆出圈。编剧马继红也创作了《外交风云》等主旋律佳作。她坦言,一提起主旋律剧,很多人就认为是口号加说教,或者是英模人物加好人好事,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在她看来,真正的好戏不是说教,也不是争吵,更不是哭泣,而是那种与观众心灵沟通,能打动观众的戏。主旋律亦如是。说到底,就是要把视角下沉、把笔触下沉,展现真正的人间烟火。

马继红认为,主旋律只要质量高,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而关于主旋律电视剧创作的难点和突破方向,她表示,首先不要炒冷饭,即便是同一题材,也要寻找新角度。" 这些年大的节庆点较多,比如记录一大的电视剧、电影就有十几部之多。这有好处,也有它不足的地方。不足的地方就是容易使人产生审美疲劳。如果再做同一题材的电视剧,我们必须深耕。" 此外,青年观众是主旋律电视剧的观摩主体,这就要求创作者要坚持年轻态,不要老生常谈,不要走套路,才能让当代青年与历史产生同频共振。最后,马继红认为,主旋律电视剧通常跨度较长,特型人物较多,拍摄场景比较复杂。相比之下,它的投入会比某些市场剧或商业剧投入更大。如果对主旋律电视剧舍不得投入,粗制滥造,那肯定出不了精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燕芬

相关标签

王雷 风云 央视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