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2022-08-12
湄潭味道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一地的餐饮风格,离不开那里独特的气候、地理与物产。我的故乡湄潭,在云贵高原上,是难得的高原水乡,这里的小吃也秉承了两地的精神,湄潭人知道怎么利用特有的物产,怎么让食物的味道混合、激发和入味。比起大餐,我尤爱小吃。而且,在湄潭,几乎所有正宗的美食,都藏在小城的巷子深处,外地人是不好找的,总要本地人带去,那里陈设简单,几张木桌,几个木椅,刷着白粉墙,安静、质朴与随和,因为本来就是来的熟客,一人要吃它千百回,有的一辈子都在吃,不需要什么宽街闹市和浮夸的装饰,人们的注意力都在美食上。

湄潭人特别擅用豆香,湄潭绿豆粉,来源于铜仁、印江一带,在湄潭得以发扬光大。用绿豆与精米打成米浆,用大锅烙成面皮,再切细成粉丝,豆浆煮熟,加入酥肉、油海椒,盛出一碗红亮油绿的粉。这粉面皮上布有细孔,会极大地吸收豆浆和佐料入味,各种味道从小孔中溢出,香味浓郁,回味无穷。记得有一家老北街的素绿豆粉,从一个小巷子里穿过(只容一人通过),走到头,独立的一间屋子,哪像什么门面,但那素粉的香味却飘得到处都是。

用豆子做的粉,还有碗豆凉粉,是碗豆淀粉成浆,凝固成冻,切成淡蓝色的方块条子,透着亮光,夹起来颤颤巍巍,吃起来冰冰凉凉,和着焦香的红油海椒。起初我不爱吃,时间长了,年龄大了,我却偏爱上了碗豆凉粉。喜欢那油海椒反复刺激舌头的灼烧感、吞咽下去的冰凉感,好象返还到口腔期,不需要吃饱肚子,吃的只是味道。

湄潭人擅制粉食,湄潭的羊肉粉,喜用本地黔北的麻羊肉,煮熟切片,紧致味浓,无一丝膻味,把米粉在羊肉汤中一过,在碗中装上粉,面上铺好薄肉片,撒上一层糊海椒粉,再放入蒜叶,两个字:鲜美!

还有一种炸豆腐圆子,也不知起源何处,凡外地人,尤其是湄潭外出久归的人,都要到县城老金家吃那种正宗味道。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县政府旁有栋老木楼家属房,姨妈夫妇刚调回城,他们一家经常叫我们去玩,她把嫩嫩的豆腐掏碎,放了些碱与盐,搓成圆子,放入油锅中滚炸,我们守着那飘香浮动的一锅,笑谈着,等待它一个个变得金黄。而今,一晃 30 多年过去了,我仿佛还能听见踏着木板时咚咚的响声,感受到姨妈边制圆子、边望着我们那慈爱的目光。

湄潭炒洋芋,将洋芋整个煮熟煮软,在平底锅中入油,边炒边压成糊状,再放入佐料和酸萝卜粒、葱粒等,这简单的制作,却把洋芋的香味激发了出来,食入嘴中,入口即化。有时饿了就代饭食,县城的老高家,也算炒洋芋的老字号,他在街边炒这个几十年,从一名不文,到嫁女、买房、养老,全靠这小小生意。

我完全没有在哪个地方吃到过的地道美食,也许是湄潭糯米饭。把糯米蒸熟,盛入煮得极烂的猪脚豌豆汤中,再放入佐料、小葱,小时候爷爷带我去吃,祖孙俩对坐着,用勺挖着吃,爷爷笑着,听我吸汤的声音,看我小嘴啪啪地嚼糯米饭。如今,糯米饭还是那个味道,我也像当年那样看着女儿嚼糯米饭,爷爷却不在了。用糯米制的,还有油炸粑,湄潭人把米豆包在糯米饼里,只有一些盐味,放在油锅里炸得金黄,吃的时候,那种菜油与豆子的香味混合着喷薄而出,从舌头传到鼻腔里,十分满足。小时候,县城南街、西街赶场时,卖油炸粑的小贩最多,我一到那时就犯馋,求奶奶给 5 分钱,飞快上街去买来吃,吃完便啥也不想了。

湄潭人口味是重些,但他们有解腻之物。此地盛产茶叶,红茶、白茶、绿茶都有,湄潭人最爱的是绿茶,偶尔坐在树下或是家中,沏上一杯,清洌、甘甜、回香,一边望着绿色在杯中升腾,一边想着、谈着自己关心的事,可以独处,也可群聊,便是最好的休憩。

当地的农村家庭,总有三五亩茶叶,除了外出打工,采茶期到来,儿童和老人们,每天可以在家挣几十元钱,可想,相比其他地方,没有茶叶,这几十元又去哪儿挣得?进入湄潭的茶园,树茶相间,随大地起伏,绿成一片,让人备感清爽。对社会来说,每一个地方的特产互相交换,满足民众的基本需求,经济可以自身循环,在特殊时期,不依存外来的物产,这是最大的功用,而这适宜茶叶生长的气候和水土,就是大自然赠给湄潭人的宝。

(此图来源视觉中国)

湄潭人还会用茶制成油茶汤。我记得在 20 年前下乡,老乡说这叫 " 干劲汤 ",吃了能干活,把花生、粗茶、米面等炒焦了,用油煎一下,冲水煮烂,喝起来咸香解腻,每每想到这味油茶汤的来历,真是暗自惭愧,因为自己没有真正参加过重体力劳动,自然不知道它的作用。湄潭最正宗的油茶汤,要寻访到永兴随阳山一带,那里产茶,油茶和着脆脆的炸米饼吃,那才香。

湄潭,像一个小家碧玉,山水灵秀,人也有生活情趣,在饮食方面,可以自给自足,宁静安逸。而小吃,也算是山水人文凝聚的精华,在漫长的时光中,陪着湄潭人度过这悠悠的岁月,有时候,怀念那个味道了,不需要吃,只要一想到那东西,口中自然升起那种味道,也会想起那时的场景、人与事。

这些味道,于现在的我看来,让人难忘的,哪里只是食物。这味道里,有故乡的味、亲情的味,更或是人生的况味。

作者 冯波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