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12 日,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制的国家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再攀 " 科技高峰 ":其混合磁体(磁体口径 32 毫米)产生了 45.22 万高斯(即 45.22 特斯拉)的稳态磁场,刷新了同类型磁体的世界纪录,成为目前全球范围内可支持科学研究的最高稳态磁场。原世界纪录是 1999 年由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创造,其混合磁体产生 45 万高斯,至今已保持纪录 23 年之久。
国家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是 " 十一五 " 期间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又称 " 大科学装置 "),包括十台磁体:五台水冷磁体、四台超导磁体和一台混合磁体。其中,混合磁体是国际上技术难度最高的磁体,也是能够产生最高稳态磁场的磁体,从结构上看,它由外 " 超导磁体 " 和内 " 水冷磁体 " 组合而成。2016 年,强磁场团队自主研制成功中心场强达 40 万高斯的混合磁体,一举跻身世界第二。团队追求创新、勇攀高峰的脚步从未停歇,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强光磁预研项目的支持下,经过五年多紧张的技术攻关,强磁场团队创新了磁体结构、研发了新材料、优化了制造工艺,终于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此次国家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的混合磁体在 26.9 兆瓦的电源功率下产生 45.22 万高斯的稳态强磁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我国科学实验极端条件建设乃至世界强磁场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国家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记者供图
稳态强磁场是物质科学研究需要的一种极端实验条件,是推动重大科学发现的 " 利器 "。在强磁场实验环境下,物质特性会受到调控,有利于科学家们发现物质新现象、探索物质新规律。世界科技强国一直重视强磁场实验条件建设,目前国际上有五大稳态强磁场实验室,分布于美国、法国、荷兰、日本以及中国合肥科学岛。
国家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自投入运行以来,已经运行超过 50 万个机时,为国内外 170 多家单位提供了实验条件,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大、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物理所、高能所、电工所、半导体所,美国哈佛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德国马普所等装置用户,在物理、化学、材料、生命健康、工程技术等领域开展了超过 3000 项课题的前沿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如首次发现外尔轨道导致的三维量子霍尔效应、揭示日光照射改善学习记忆的分子及神经环路机制,等等。与此同时,研发装置衍生的成果和依托装置研究产生的多项成果,如组合扫描探针显微技术、国家Ⅰ类抗癌创新靶向药物等,成功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强磁场科学中心控制大厅。记者供图
国家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的混合磁体产生世界最高的稳态磁场,有力地提升了支撑科学家们开展物质科学研究的实验条件,将在低功耗电子材料等研究中发挥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随着混合磁体产生的磁场强度的提高,其开放共享水平、用户服务水平也将得到大幅提升,必将成为支撑我国科技创新的一大 " 利器 "。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王奇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