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 年前的今天
1945 年 8 月 15 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江苏文库《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 • 叶圣陶》中提到,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有写日记的习惯,他的日记中完整地反映了抗战时期大后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 • 叶圣陶》
9 册半《西行日记》,7 年多飘零故事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 年 10 月 28 日生于江苏苏州,是现代著名的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 1905 年时的叶圣陶
叶圣陶一直有写日记的习惯,早年的日记结集为《圣陶日记》。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从抗战之初携家入川开始,直到抗战胜利离开重庆,期间发生的故事,他也都写在了日记里,并取名为《西行日记》。
从 1937 年到 1945 年,8 年时间,叶圣陶写了多少日记?《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 • 叶圣陶》中记载,《西行日记》原本有 13 册。
不过,战乱年间,这 13 册日记并没有全部保存下来。其中,叶圣陶在乐山的家曾遭遇轰炸,损失惨重,前 3 册日记就在那时候全被烧完了。而第 4 册的前半本,据说是被一只刚刚产子的母猫撕掉了。
于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西行日记》,就是那剩下了 9 册半,时间横跨 7 年又 8 个月。《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 • 叶圣陶》说,这是一本堪称 " 民国史 " 的战时日记。
1937-09-21
战火逼近,举家走上西迁路
1937 年,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个特殊的年份。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8 月 13 日," 八 · 一三 " 事变,淞沪会战开始 ……
叶圣陶任职的开明书店就在上海,因为日本侵略者的轰炸,书店的编译所、图书馆、印刷厂以及书纸仓库等等,超过 80% 的资产全都付之一炬。
面对纷纷战火和巨大损失,叶圣陶和同事们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事业,他们准备在武汉的汉口再次筹建编辑部,把开明书店开到后方去。
△ 1928 年新年,叶圣陶(左一)等人拜访夏丏尊、胡愈之
这边还在计划书店事宜,另一边,叶圣陶的家乡苏州也开始告急。他笔下那间 " 四时不断地有花叶可玩 ",栽满了广玉兰、红梅、石榴、槐树、葡萄的小院,也不再安全。这样的形势下,9 月 21 日叶圣陶带着一家老小离开苏州,踏上了西迁的路途。
多年之后,叶圣陶在日记里再次回忆起当时的心境:" 忧国心旌悬 "," 身家何足论 "!
1937-12-26
宁可饿死,也要奔赴重庆
叶圣陶在汉口建开明书店的计划并不顺利。当时,准备运到武汉的印刷机械、书籍纸张,在镇江白莲泾附近就被日军劫走。到了 12 月,南京被围,武汉更是人心浮动,众多工商业纷纷撤离。
同事们劝叶圣陶回上海,他却回信说:"……… 近日所希,乃在赴渝。渝非善地,故自知之。然为我都,国命所托,于焉饿死,差可慰心。" 决定带家人去重庆。
△战时叶圣陶一家合影
12 月 26 日,叶家人登上轮船前往重庆。一路上,他们见到了西迁的文物,大量军用物资、遇到了同样逃难的人们;也看见了英勇抗敌的战士,身处各行各业救亡图存的人们。
在最最艰难的时刻,这样的情景,让叶圣陶感慨万千。此刻,虽然与故土分离,但中国人最终定会赶出侵略者,恢复大好山河。看着涛涛江水,望着重重山脉,一股豪气萦绕心中,他诗兴大发,写下一首《江行杂诗》。
《江行杂诗》
叶圣陶
故乡且付梦魂间,不扫妖氛誓不还。
偶与同舟作豪语,全家来看蜀中山。
1939-09-18
乐山遇袭,家当付之一炬
到重庆后,叶圣陶先后在巴蜀学校、国立戏剧学校及北碚复旦大学任教,后来他成为武汉大学的教师,又把家搬到乐山。不过,在当时的中华大地上,哪有真正的安全可言呢?
1939 年 8 月 19 日,叶圣陶受邀到成都讲课,而乐山却遭到日寇 36 架飞机的轰炸。身在外地听到这个消息,他 " 一夜无眠,如在迷梦中 ",第二天就赶回了乐山。好在虽然租住的房子被完全炸毁,一家人却都逃了出来,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20 日晚上,叶圣陶给身在上海朋友们写了报平安的信件,透过文字还能读出那时的危急:
老幼破后门而逃出,火已及于前间,在机枪扫射下趋至江滨 …… 所有家物器用书籍悉付一炬。乐山城内已炸去三分之二,死伤甚众。
叶圣陶当天的日记,更让人不忍卒读," 右邻一家仅馀一儿 …… 言父母兄弟俱烧死矣。" 这样的人间惨剧实在是太多,死伤几千人,军警们已束手无策。
还是武大和艺专学生及时出动,拆房子,抬伤人,他们奋不顾身,救出不少幸存者。看到这样的莘莘学子,叶圣陶感慨 " 觉青年如是,实前途之福,不禁泣下。"
△ 1939 年 8 月,乐山寓所被炸后叶圣陶一家合影
1942-05-05
战时,文化人也颠沛流离
抗日战争期间,西南成为当时又一个文化核心,众多文豪大师都汇集于此。这些 " 文化人 " 当时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 1943 年 11 月 15 日 成都文艺界全体合影
1942 年,叶圣陶从成都出发,先过重庆、贵阳,再到桂林去,一方面是迫切想见见老朋友们,另一方面,也是要一起谈谈开明书店未来的规划。这趟并不轻松的战时旅行,也被叶圣陶记录下来,写成了《蓉桂之旅》。
5 月 5 日,他去重庆白象街探访了商务印书馆的总经理王云五。并在日记中写下:
…… 商务白象街经轰炸,先生居一小屋中治事,眠食会客亦在此。
连商务印书馆的 " 老板 " 都只能在一间小小屋子里生活、办公,更别说那些手头本就不宽裕的文化人了。
《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 • 叶圣陶》提到,叶圣陶的日记里,写了不少鼎鼎有名的人物:" 清癱而健 "、年老而精神不老的沈钧儒;到处奔走," 繁忙特甚 " 的顾颉刚;" 五年来行路最多 " 的茅盾夫妇;" 貌清擢,须发萧然 " 的柳亚子;求医不得,几乎流落街头的高土其 ……
中华之大,却实在难以容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这批文化人也遍尝了颠沛流离之苦。
1945-08-10
得知日本投降,内心喜愧交加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宣言》,无条件投降。值得一提的是,在 8 月 10 号,日本投降的消息就已经在中华大地传播开来。
10 日下午 5 点半,叶圣陶到茶馆为朋友践行,一直到晚上 9 点才各自回家。在当天的日记里,他写道:
到家未久,外传日本投降,已于今晚发出广播。既而报馆发号外,各街燃放爆竹,呼声盈路,亦有打锣鼓游行者。
人们听到广播,看到报纸,连觉也不睡了,上街敲锣打鼓放鞭炮,一副过节的喜庆气息。叶圣陶感慨," 日本飞扬跋扈,欺我太甚,而终见其崩灭耳 "。
后来,叶圣陶还为《华西晚报》写了《" 胜利日 " 随笔》,在文章里他说自己出生在甲午年,从甲午战争,到日本投降,中间经历了 52 年。而这 52 年,中国人受了日寇不知多少侵害," 现在日寇投降了,仇恨的‘前账’可以结一结了。"
全国人民都在狂喜,叶圣陶自然也不例外。不过,他的心情有些复杂,怀着难言的愧疚。
我愧对牺牲在战场上的士兵同胞,愧对牺牲在战场上的盟军。
我愧对挟了两个拐棍,拖了一条腿,在东街西巷要人帮忙的 " 荣誉军人 "。
我愧对筑公路修飞机场的 " 白骨 " 与 " 残生 "。
我愧对拿出了一切来的农民同胞。
我愧对在敌后与沦陷区,坚守着自己生长的那块土地,给敌人种种阻挠,不让他们占丝毫便宜,同时自己也壮健地成长起来的各界同胞。
叶圣陶觉得自己身在后方,相对安全;而在前线,还有千千万万为打败日寇而献身的中华儿女。在他心中,这些默默无闻的爱国者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参考文献:《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 • 叶圣陶》
整理 | 现代快报 + 记者 张文颖 郑文静
图片 | 来自《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 • 叶圣陶》
(编辑 张爱红)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