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都市报讯 全媒体记者段萍报道:自今年 6 月下旬以来,我国出现了今年首次区域性高温天气,不仅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高温强度强,罕见的极端天气让鄱阳湖提早进入枯水期:8 月 6 日,鄱阳湖星子站水位退至 11.99 米,鄱阳湖提前 100 天进入枯水期,使得 2022 年成为较 1951 年有记录以来,最早进入枯水期的年份;8 月 10 日,鄱阳湖湖口站水位 10.93 米,成为今年夏天首次跌破 11 米水位;8 月 12 日,鄱阳湖星子站水位 10.78 米,水位继续下降中 ……
高温酷暑,上蒸下煮,枯水的鄱阳湖迎来从来没见过的景象——成千上万只鹭鸟云集在退水的湖区里觅食,场面盛大。夕阳的余晖下,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派落霞与群鹭齐飞的绝美景象!虽然景象壮观绝美给人震撼,但是枯水季早早来临,也让本应该还是水域辽阔的湖面现在已经洲滩出露,水草旺盛。夏候鸟正在大快朵颐,可让人担忧的是,夏侯鸟吃掉了很多浅水和洲滩上的生物,这种鲜少遇到的景象将会给今年的越冬候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寅吃卯粮,越冬候鸟又该怎么办?
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迎来成群鸟类。
水落滩出,南矶湿地落霞与群鹭齐飞
鄱阳湖是水文情势变化剧烈的大型浅水湖泊。受流域及长江来水双重影响,鄱阳湖水位年变幅通常超过 10 米,丰、枯水期水域面积相差极大。丰水期,水位上涨,洪水漫滩,水域辽阔,按星子站历史最高水位 20.74 米计算,鄱阳湖通江水体面积达 3703 平方千米,水量达 301 亿立方米。枯水期,按星子站历史最低水位 5.22 米计算,鄱阳湖通江水体面积为 244.2 平方千米,水量仅 7.82 亿立方米。8 月 12 日,当星子水位降至 10.78 米时,鄱阳湖通江湖泊面积为 1000 平方千米左右。
鄱阳湖就像一只张开五指的手掌,上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江河及博阳河、漳田河、潼津河等区间来水,下在手腕处经湖口注入长江,是一个过水性、吞吐型、季节性的通江浅水湖泊。今年鄱阳湖枯水期提前 100 天创下纪录,主要原因是在持续高温少雨的天气影响下,五河来水受区域降水减少,长江上游降水也减少的同时,出湖水量是入湖水量的 2.6 倍,造成 " 入不敷出 "。另外,持续高温使湖水蒸发量也明显大于降水量。
南矶自然保护区内集群觅食的鹭鸟。
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关管理人员告诉记者," 鄱阳湖提前进入枯水期的现象是不多见的,通常这个时候,鄱阳湖仍处于丰水期,进出南矶乡还要靠车船的转换,而今年 7 月 20 日,南矶乡的季节性公路已全线恢复通车。" 水退之后,湖床要么裸露,要么只被浅水覆盖,鱼虾历历在目,非常便于夏季水鸟特别是鹭鸟取食。刚退水的鄱阳湖区饱湿泥滩和浅水区域面积大,鸟类食物充沛,它们自然把这里当成了天然食堂。据了解,目前在南矶湿地的鹭类鸟数量已达 3 万只以上,于是出现了上万只鹭鸟云集拥挤在水面吃食的壮观场面。傍晚时分,在美丽夕阳的映照下,成片的鹭鸟飞翔在落日霞光中,美不胜收。
南矶湿地落霞与群鹭齐飞。
但在美丽景象的背后,鹭鸟大快朵颐之际,很少有人会想到,水位下降却让有的水鸟迎来噩梦。因为此时也是一些夏候鸟的繁殖期,它们的鸟巢通常需要浮在水面之上,如今没水了,须浮鸥或䴙䴘类的巢搁底坐滩,有的蛋尚未孵出,亲鸟只能弃巢;有的幼鸟还长着一身绒毛,既不能游,也不能飞,只有等待活下去的奇迹。
枯水一线,退水过快应加强江豚管护
在江西的饭桌上有一道人人爱吃的菜,它就是来自鄱阳湖的水草——藜蒿。其实一望无际的湿地草洲是鄱阳湖最具代表性的景观,也正是这里的水草丰美,让候鸟 " 流连忘返 "。
鄱阳湖水位决定着草的命运,草则影响着鱼、鸟、湖,还有人。如今,提前 100 天进入枯水期,鄱阳湖上滩涂大面积裸露,洲滩出现太早,无论是水生、湿生还是旱生的植物,都将在充足阳光的孕育下长得更加旺盛,其中包括白鹤喜欢吃的苦草。因此,专家预计,跟以往相比,今年鄱阳湖草洲的面积和草产量很有可能会增加。
枯水期提早来临,鄱阳湖茂盛的水草。
对于鄱阳湖水文对生物资源带来的变化和影响,江西省科学院专家给予了高度关注。相关人士透露,8 月 11 日下午从都昌出湖到黄金嘴,江豚约每 5 分钟就能见到几头,多时可同时见 5 头,这是水落之后江豚归槽了。据调查,枯水期每公里可见 2 至 3 头江豚,丰水期则是每 10 公里可见 2 头。
" 洪水一片、枯水一线 " 描绘的是鄱阳湖季节性变化的水域景观,它的相应水域面积可从丰水期的 3703 平方千米,到枯水期湖面仅剩几条蜿蜒曲折的水道。省科学院专家认为,枯水期明显提前,对鄱阳湖水生生物也是一次考验,水域面积减少了,密度大了,它们的生存空间就被压缩了。" 如果湖水干得太快,有些水生物没能逃出去,很容易被困在小水沆地。" 此时,应加强对江豚的管护,避免发生江豚搁浅现象。2015 年就曾发生五六头江豚搁浅在一个小湖里,后来通过救护人员将它们搬出被困地。今年鄱阳湖水位过早下降会对鄱阳湖的鱼(豚)产生怎样影响,最终还要看最低水位是否会创历史新低。
对于鸟类来说,目前繁殖的夏候鸟如鹭类提前进入鄱阳湖取食,但枯水期提前,也使得湖滩草洲植物的生长期提前,等 11 月份越冬候鸟开始迁入时,湖草纤维程度高,也不宜越冬候鸟取食。可以预见,今年冬季到农田觅食的越冬候鸟数量或许增加。
高温持续,碟形湖蓄水作用凸显
有气象专家称,今年的持续高温是罕见极端天气。有关统计数据显示,6 月 20 日至 8 月 8 日,江西降雨量偏少近 5 成,流域降雨量中抚河偏少达到 7 成。同时,6 月 20 日以来,全省平均蒸发量 199.2 毫米,较同期降雨量(151.1 毫米)偏多 3 成,全省多地出现严重气象干旱。当前江西的 9 河 9 站刷新有记录以来最低水位,较原历史最低水位低 0.01 至 0.15 米。7 月以来,五河七口进入鄱阳湖的总来水量为 107.40 亿立方米,较同期(155.50 亿立方米)偏少 3 成;出湖水量 277.40 亿立方米,较同期(231.40 亿立方米)偏多 2 成,致使出湖水量为入湖水量的 2.6 倍。
那如此高温天气还将持续多久?据气象部门预计,8 月中旬至 9 月上旬我省高温日数仍然明显偏多,气象干旱将进一步蔓延加剧,期间主要有 3 次降水过程,有 1 至 2 个台风外围影响我省。如果长江和省内五河无法给鄱阳湖补水,高温不降雨的天气持续,那么鄱阳湖的湖水将继续下降,现在的浅水区域将会快速干涸,饱含水分的泥滩不久后将成片龟裂。没水,就没有鱼虾和水草,对鸟类来说就意味着 " 食堂 " 关门大吉。
面对这样的情况,省科学院专家认为,此时鄱阳湖里碟形湖的缓冲作用不容忽视。鄱阳湖是浅水湖泊,地势平坦,微地形复杂," 湖中有湖 " 是鄱阳湖最具特色的地理特征。在现代泥沙淤积的作用下,赣、抚、信、饶、修五河进入鄱阳湖时,由于泥沙沉积,形成入湖河口三角洲。三角洲之上,泥沙沉积在主流两侧,自然形成浅碟形洼地。当地居民将洼地周边堆土加高形成矮堤,并开挖排水沟、修建排水闸,形成碟形湖。
碟形湖占到鄱阳湖面积的 22.25%,其中包括天然形成、人为的传统堑秋湖和人控候鸟食堂,它们的作用是把夏天丰水期的水截留下来,以保证秋冬枯水期需要的水量,持续不断地为水鸟提供菜品丰富的 " 食堂 "。此时加强碟形湖的控水保水管理,就会缓解部分干旱带来的不利影响。
如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与当地乡村开展的 " 协议管湖 ",即对碟形湖实行围堰控水保水,通过修补被洪水冲破的矮堤,修缮遭受损毁的闸门,争分夺秒地蓄水,以期让这些子湖泊群在冬季更好地发挥水鸟栖息地的作用。此时,都昌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在鄱阳湖枯水期的服务功能,在今年冬季可能会凸显。
水文的变化,影响鄱阳湖的初级生产者植物(草)、消费者水生动物(鱼)和湿地动物(鸟),可能建立起新的生态平衡,以及对鄱阳湖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专家强调,这种影响趋势需要长期观察监测,我们应该客观看待鄱阳湖 " 水、草、鱼(豚)、鸟、人与湖 " 的关系,统筹鄱阳湖的保护与发展。
值班编辑:周章云
值班审核:范俊杰
值班编委:朱晓晖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