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2022-08-17
漫谈古人 “清凉一夏”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古装剧中,似乎没有季节的概念,哪怕是炎炎夏日,剧中的男女主们依旧是穿得严严实实。更有演员发微博称,在横店拍完戏,戏服里的汗可以用拧的 …… 假如古人看到这一幕,估计要笑死,毕竟人家的夏装花样多,面料更丰富。

葛布

物美价廉,畅销千百年

说起古人的夏装面料,第一个出场的必须是葛布。葛布的原材料当然就是 " 葛 " 啦!它是一种多年生蔓草,其茎蔓里的纤维可以用来作衣布的原材料。《诗经》中,也有不少诗句提到了 " 葛 ",如 "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 等等,可见在先秦时期,采葛制衣就是古人的日常劳作。

不过,想要得到一块葛布可不容易,它必须经过采葛、浸葛、煮葛、晒葛、绩葛、织葛六大步骤才能完成。在制作葛布的过程中,古人还要根据纱线的粗细来给葛布分个等级,就跟现代人衣服水洗标上的 A 类 B 类面料一样:最高端的葛布称 " 绉 ",细薄的葛布作 " 絺 "(ch ī),粗厚的葛布为 " 绤 "(xì)。所以," 絺绤 " 也指的是葛布。

葛布最大的优点就是质地坚硬,清爽透气,而且吸湿的功能特别好。夏天穿在身上,一点都不闷,所以它还有一个别名,叫 " 夏布 "。这么舒服的葛布,自然是夏装面料中的畅销品,而古人也是极尽所能做出各种款式来。普通老百姓通常会选择价格低廉的粗葛布来制作夏衣,于是粗葛布除了被做成袍子外,还被做成短袖,甚至是无袖装。遇到没有什么 " 偶像包袱 " 的人,他们干脆洒脱到底,只穿一件葛布做的背心,在家中或是山林里,直接袒怀穿,凉快为上。

大概是这类洒脱的人给予了灵感,葛布也常被用来裁剪成内衣贴身穿,但大多用的是细葛布。相较粗葛布,这种细葛布颜色特别亮白,于是细葛布也成为皇家贡品和贵族用品,甚至用它来作为高温补贴。

杜甫在 39 岁那年的端午节就收到过这样一份奇特的 " 高温补贴 ",为此他还写了首《端午日赐衣》:"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古人生活向来很有仪式感,换夏装都要挑日子,端午节就是换上夏装的好日子。从诗句中可以看出,杜甫得到的这件葛衣,非常轻薄,且香软透气。要知道,彼时的杜甫正留用在集贤院,等待分配官职,但这一等就是四年之久,平时连朝廷俸禄都没有,而在端午节这天却得到了皇帝赏赐的葛衣,杜甫肯定要感动得热泪盈眶。

也许杜甫对葛衣的赞美有感动的因素,可比他时代稍晚点的杨巨源也写了一首《端午日伏蒙内侍赐晨服》夸葛衣:" 彩缕纤仍丽,凌风卷复开。方应五日至,应自九天来。在笥清光发,当轩暑气回。遥知及时节,刀尺火云催。" 杨巨源描述得更浮夸了,他说只要把葛衣放进柜子里就已经很清凉了,夏天的炎热也会因此而消散。葛衣轻薄到什么地步呢?在风中就可以自然舒展开,飘逸感立刻提升。

可见,葛布作为夏装面料,那是物美价廉,难怪会畅销千百年。

麻布 木芙蓉

特殊面料,特别感受

麻布的原材料就是草本植物 " 麻 "。自汉代起,麻就被大规模种植,又因为全年生长,原材料容易获取,所以深受平民百姓的欢迎。

不过相比于葛布,麻布的舒适度稍逊一些,显得有些粗糙,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夏装面料的大咖。麻布纤维密度比较小,在制成夏装后,有很多透气孔,所以穿在身上清凉干爽。古代劳动人民劳作的时候尤爱穿麻衣,《诗经 · 陈风 · 东门之池》中就描述了古人沤麻的情景:"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 …… 可以沤纻(zhù)…… 可以沤菅。"

葛布有顶配 " 绉 " 与 " 絺 ",麻布当然也有。据《说文解字》载,中国汉代麻纤维的利用大体有四类:大麻纤维、苎麻纤维、苘(q ǐ ng)麻纤维、蕉麻纤维。其中以大麻与苎麻为主。古代平民老百姓多穿大麻,苎麻的原材料与制作成本都高,所以售价也极高。

作为麻布中的顶配,苎麻的纤维长且结实,素有 " 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 " 的美誉。《晋白纻舞歌诗》中也赞美道:" 质如轻云色如银,爱之遗谁赠佳人。制以为袍余(另一说法为 " 馀 ")作巾,袍以光躯巾拂尘。" 轻薄亮白的苎麻还曾被历代列为贡布,成为了皇室与达官显贵的心头好。

既穿不起苎麻,又不愿 " 委身 " 于普通的麻布。据《广东新语》载,古人在纠结之中,发明了一种用特殊面料制作的夏装:竹衣。它的原材料是竹子,选用的是细竹管或竹篾。古人将细竹管与竹篾编织成布料后,再根据人的体型稍作修改,制成了小背心的款式。这种竹衣贴身穿,既透气又隔汗,所以竹衣还有一个名字:隔汗衣。

古人在热到忍无可忍之时,又发现了木芙蓉。古人将木芙蓉茎皮中的长纤维提取出来,析皮捻线后织成细布,于是将其称之为 " 芙蓉布 "。

大概是从竹子、木芙蓉中得到了灵感、勇气以及自信,生活在苏州一带的古人又发明了一种黄草心布。与葛布、麻布、芙蓉布的制作程序类似,古人将一种黄草梗芯中的纤维提取出来,再析丝捻线织成布。据《广东新语》中描述,这种黄草心布的成品与丝罗一样洁白精细,它清透到除了被用作夏装的面料外,还可以用来缝制蚊帐,充当窗纱,甚至还可以用来作灯笼上的罩纱。

醒骨纱 实地纱

想要凉快,穿上 " 透视装 "

古人为了夏装面料的物美价廉,可谓是煞费苦心。除了葛、麻、竹、木芙蓉、黄草心以外,古人还用了芭蕉。据《清异录》载,在五代时,江西临川、上饶的匠人发现芭蕉可以制成布料,但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他们开发出了一种合成布料。也就是说,这种布料不再只是单一的植物纤维。

古人将芭蕉的茎丝抽离出来后,与价格昂贵的蚕丝捻在一起,形成长丝,再用这种合成的长丝织成轻纱,简直就是 " 夏月衣之,轻凉适体 ",这便是蕉布,亦称蕉纱、醒骨纱。

醒骨纱上市后,一度受到追捧,当时的时尚博主用它来制作外衣,长的称 " 太清氅 ",短衫则为 " 小太清 "。在古代,醒骨纱可是很上台面的礼物。据史料文献记载,明代的严蒿被抄家时,抄家单子里就提到了一匹大红妆花斗牛蕉布,可见醒骨纱在当时已量产。醒骨纱轻薄透气,是最早的 " 透视装 "。古人夏日在家闲居时,通常都是直接穿醒骨纱做的衣服,在日影下,肌肤以及身形的轮廓可以清晰地显现出来。

除了醒骨纱以外,以天然蚕丝织成的纱也是夏装高端面料的首选。在唐代,这样的蚕丝纱衣被称为生衣,因为生衣免去了捣练这一环节,面料的经纬较为稀疏,形成了透气的小孔,因此散热排汗的功能非常好。

关于生衣,还有一个友情故事:在元稹被贬到通州后,白居易担心元稹被热死,于是送了一件纱衣给元稹,他在《寄生衣与微之,因题封上》形容那件纱衣:" 浅色縠衫轻似雾,纺花纱袴薄于云 ",长衫与裤子都是用轻纱做的,如雾如云。元稹收到这套衣服后,颇为感动,后又回赠了白居易一匹绿纻丝纹布和轻容纱。

不过,纱这样的透视装,古人为了仪容仪表自然不会在正式场合穿。于是崇祯皇帝的宠妃田贵妃发明了一种特别的夏日穿纱法。她命人用各种彩色绢罗剪成花叶,然后再缝到纱衣的面上,形成了精美的花鸟纹样,最后在纱衣下穿一件与纱衣花样色彩相对应的薄长衫。整套服饰看起来虚实相生,好看又凉快。

来源 北京青年报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