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2-08-22
南京玄武湖也曾有个“江宁织造”?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提到江宁织造

你是不是就想起了长江路上的江宁织造旧址

其实,在南京还曾有一个 " 江宁织造 "

就在你熟悉的玄武湖

近日,玄武湖湖史馆开馆

一块其貌不扬的大石头

诉说着这段鲜为人知的过往

为织物碾压增色

千斤元宝石 " 盘 " 起来像杂耍

两头尖尖肚扁扁,像个元宝讨人喜。这块灰色的石头名叫 " 元宝石 ",如今静静地伫立在梁洲玄武湖湖史馆里。

玄武湖湖史馆里的元宝石

它,是干什么用的?

答案是:踹布,所以又叫踹布石、砑光石。

在江苏文库研究编《江苏丝绸史》中,也记载了织造工艺当中的 " 踹 ":" 就是利用石块的光滑面,在织物上进行碾压,从而增加织物的外观效果,故而也称作‘砑光’。"

江苏文库研究编 《江苏丝绸史》

《天工开物》中说,已精炼的蚕丝干燥后," 以大蚌壳磨使乖纯,通身极力刮过以成宝色 ",表明在熟丝上可以进行砑光。

其次,在织物上,也可以用先浆后碾的方式砑光,使表面更为平整光洁。

懂了,古人就是通过元宝石的重量碾压织物,使织物的颜色更加光亮。但这动不动就重达千斤的元宝石,怎样把它 " 盘 " 起来去碾压织物呢?

清《踹布图》

据乾隆年间《木棉谱》记载:" 下面磨光石板为承,取五色布卷木轴上,上压大石如凹字形者,中重可千斤,一人足踏其两端,往来旋转运之,则布质紧薄而有光。"

通过清代的《踹布图》则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元宝石的使用方法。元宝石是上爿,还有一个长方形的下爿。下爿是垫石,中间浅凹,与上爿元宝石底部的圆弧相吻合。

踹绸图

使用起来,将织物放在上爿和下爿中间,工匠双手握着侧面栏杆,双脚踏于元宝石的两个翘起的顶端。随着工匠腰部发力,双脚轮流踩踏,织物在上爿和下爿间飞快旋转,布料也变得更加紧薄有光泽。

还别说,踹布跟玩杂耍似的,没点技术还真做不来。

这块元宝石

曾荒废湖神庙成贡品

这块元宝石是如何被发现的?

《玄武湖史话》作者黄永武曾在玄武湖公园管理处工作 42 年,他与元宝石颇有渊源。" 这块石头是在梁洲花房里发现的,当时大家都不知道它是用来干什么的。"

玄武湖湖史馆

据黄永武回忆,2010 年时,玄武湖梁洲花房重新改造,把这块石头移了出来,当时放在友谊厅的前面。" 我们有一位老领导很好奇这块石头,就走访了很多老湖民。老湖民告诉他,这块石头在民国时期是老湖神庙里的贡品,因为它的形状像元宝,大家觉得它有吉祥的寓意。1949 年后,老湖神庙改为展览馆,这块有吉祥寓意的石头没人敢扔,也没人敢破坏,就一直在梁洲保存了下来。"

2012 年,有一位南京博物院的研究员来玄武湖公园玩,黄永武等工作人员就请他看了这块石头," 他就说这块石头不寻常,很可能和江宁织造有关系,因为他在史料上看到过的。"

老湖神庙

这么一说,就引起了黄永武和同事们的重视,他们请来南京大学历史系、南京博物院、江苏社科院的几位专家学者,共同对这块石头进行论证。" 专家们通过对石料、造型的考证,判断出这是一块用来踹布的元宝石,年代应该是元末明初,所用石材是阳山石材。"

用阳山石材来做元宝石,十分合适,因为它的石质性冷细腻,不会因磨擦而产生静电,这种石块 " 石不发烧,则缕紧不松泛 "。

此织造非彼织造

玄武湖曾有个 " 大染坊 "

为什么踹布用的元宝石,会在玄武湖被发现呢?

《江苏丝绸史》写到,《明史 · 食货志》中记载:" 洪武时,置四川、山东诸行省,浙江绍兴织染局。又置蓝靛所于仪征、六合,种青蓝以供染事,未几悉罢。又罢天下有司岁织缎匹。有赏赉,给以绢帛,于后湖置局织造。"

金陵省城古迹全图(局部)

" 后湖 " 是南京玄武湖的 " 曾用名 ",也就是说,明代初年,朝廷就曾经在玄武湖旁设立了织造机构。

" 这一小段史料,是玄武湖曾有织造机构的孤证。" 罗永平说,据他了解,没有其它的史料谈及这件事。

那么,玄武湖和长江路上的织造机构有何不同呢?

罗永平表示 " 一个更像工厂,一个是衙门。" 位于玄武湖的这座,称为南京织染局,有时候也被叫做南局、江宁织染局等等,隶属于工部,以织、染为主。

玄武湖俯瞰图

《江苏丝绸史》中写到,江苏染、踹业的发达,还表现在地区性的技术分工。如南京的染坊," 染玄色以溧水人为佳,禄口人次之 ";染天青色则 " 高淳人居多,溧水次之 "。

" 染布需要大量的水,南京织染局放在玄武湖,也是因地制宜。" 黄永武分析道。首先,玄武湖水系直通秦淮河,水量很充足。此外,根据现在的研究,湖水中还含有大量的单宁酸,可以在染色时使织物增强光泽感。还有一个原因,玄武湖当时比较封闭,布染好了之后,晾晒起来,即便晚上不收,也不用担心有人进来偷盗。

玄武湖的织染局何时搬走的呢?据黄永武推测,应是在朱元璋选中玄武湖作为黄册库地址后。

洪武十四年,第一次全国大征集,5 万多本黄册从各地到南京集合,一共占用 9 间库房、35 座架阁。

从此,玄武湖变成了闲人免进的 " 国家档案馆 "。曾飘扬着彩色绢布的南京织染局,也就此消失在玄武湖的历史长河中。

复原的黄册库标准库房

上下游产业链集群发展

南京织造业明代就很发达

其实,明清时期南京的纺织业十分发达。据记载,明政府用于赏赐的锦缎、纻丝等官服数量需求超大,每年都要数万匹,官营织造无法满足需求,就得向民间收购。

在嘉靖二十四年(1545 年),就曾 " 诏取后湖赎银,发机户织造太庙乐舞生祭服 "。有了官方采购,南京地区的织造业发展也就越来越快,还实现了 " 产业集群 "。

清 官营织造织机图

以丝织业为例,罗永平介绍,清中期南京城里的丝织业主要分布在几个区域:军师巷附近 " 机杼之声比户相闻 ";骁骑营一带 " 机户最多,三五成邻 ";聚宝门内偏东西(今中华门内东西)" 业此者不下数百家 ";孝陵卫一带有织剪绒的机户;而秣陵关的工匠则最擅长织花缎。

南京织机数量大、机户织工多,而且织造水平还很高,生产出来的丝织品都被抢着买。那时候,城西有剪绒交易市场、绫庄,还有卖黑绉包头的老字号。各种与丝织业配套 " 上下游 " 店铺更不少,机店、梭店、筘店、挑花行、拽花行、边线行 …… 就连绸缎商包装缎匹用的纸,都有专门的门店。

如今,走在南京街巷,网巾市、颜料坊、绒庄街、绫庄巷、踹布坊 …… 这些熟悉的名字里,依然能看出它们与纺织深深的联系。

参考文献:《江苏丝绸史》

文 | 现代快报 + 记者 张然 张文颖

图 | 现代快报 + 记者 施向辉 部分图片来自《江苏丝绸史》

视频 | 现代快报 + 记者 李艺蘅

(编辑 陈海静)

相关标签

江苏 南京 效果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