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2022-08-24
油糍粑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每次回乡里老家,必吃的一样东西就是油糍粑。每当清晨起床过早,或下午三、四点钟过少午,姑姑问饿不饿,要吃什么东西时,我都会说,吃油糍粑。然后走到大街斜对面,那里有一个油糍粑摊摊。走过去,就跟小时候一样,油糍粑摊摊从来没有变过。

一位包着白帕子或戴白帽,穿着青布衣服的老妇人坐在街边小木凳上,面前摆放着一只蜂窝煤炉,上架一口小黑铁锅,半锅菜子油沸腾翻滚着。炉子旁边盛着一桶做油糍粑的米浆,米浆是用白米与黄豆按一定比例混合,石磨磨成,白色粘稠。紧挨的小方凳上摆放着各种馅儿料,有红薯粒、小葱豆腐粒、海椒面、红豆子几种。说是油糍粑,其实这种小吃不用糯米,也不具有粘性,要将米浆和馅料做成粑粑的形状,就必须要用到一种专门的工具——油糍粑提子。提子用铁片或铝片做成一个小圆盆形,边上装一根长提把,顶部呈弯钩状,以便于提拿。常常煎好的油糍粑卖完了,便站在摊摊旁边等新做,只见老妇人一手拿着提子,一手用木勺舀起米浆,先将提子底部铺上一层米浆,放进馅儿料,再舀米浆盖上,把提子装满。然后放进油锅里面煎炸,待稍炸黄,拿出提子放在锅沿一磕,成型的粑粑就脱模而出,滑入锅中继续煎炸,等到两面金黄,就可用长铁钳子夹起,放在锅沿铁网上,金花脆响,热气腾腾,油沥滴滴。

这个过程,对我而言,自小起就了熟于心了。小时候的长街清晨,无论是鸟鸣清幽的春天,或是白雪茫茫的冬天,背着书包去上学,捏着父母给的早餐钱,从上街走到下街十字路口,便驻足在油糍粑摊摊前。小时候爱存钱,油糍粑在早点中是最为便宜的,甚至比包子馒头还便宜,于是便成了我的首选。站在油糍粑摊摊前时,又总是被这种制作过程所吸引,觉得这样子煎粑粑很神奇,总是想亲自试试,拿着提子一圈一圈地铺上米浆,一磕便脱壳而出 ……,但始终没有勇气跟煎油糍粑的老婆婆提出这等请求,估计也是绝不会同意的。只能每天上学路上看着,像一种永远也无法亲手制作的手工,直到如今也从来没有试过。

油糍粑粑从来都不贵,小时候一毛钱买两个,现在一块钱也可买三个。粑粑煎好,摊主问要什么馅儿的,我一般喜欢豆腐和海椒面,摊主便熟练地在众多金黄的粑粑中夹出我想要的味道。小葱豆腐粒裹在油磁粑中最为鲜嫩,一口咬下去,外皮焦脆,咔嚓作响,中间米糕软糯绵长,馅心豆腐在二者的承托下即显得清香鲜嫩,由外而里,颜色、口感、味道都逐层递进,真正的外焦里嫩,让人口齿生香,回味无穷。海椒面馅儿的就没有如此蕴藉含蓄,它强烈攻占味蕾,以独有的味道与面糕形成互补搭配,犹如米饭与配菜,相得益彰。相比起来,红薯粒馅儿香甜可口,红豆馅儿绵沙细软,皆各有其味,但我总觉得二者皆过干,稍有燥气又特色不鲜明而略逊一筹。

在乡里,这种小吃是最为普通的,小街十字路口每天有人煎油糍粑卖。每逢赶场,在街边便会多出好几个摊子,一样的白帽青衣,银丝鬓发的老人,她们都是从附近的村庄赶来,赶场天煎油糍粑挣些小钱。来赶场的人们也很喜欢这种小吃,不仅是因为它好吃而便宜,更像一种习惯,赶场天买几个油磁粑吃,散场的时候,又买几个带回给家里的孩子,就像村里的老汉在赶场天必要喝二两酒一样,都是一种年深日久的习惯。或许也是因为这种习惯,油糍粑和油糍粑摊子才能不顾时光的挑剔,兀自保存着它许久之前的味道和形状,守在木屋变砖房,土路变大道的街边。

姑姑不知道我为什么喜欢吃油糍粑,但每次买回来,都让给我吃。我也会像赶场的人一样,离开老家的时候带几个走。因为在城市里吃不到,即使有的卖,也完全不是那种熟悉的味道,也看不到小时候那条清晨的长街,和十字路口驻足流连的油糍粑摊摊。

图片源于视觉中国

来源 黔中书

文 胡海琴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