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5 日,今年刚被贵州大学生物学专业录取的博士杨佳鹏正为筹集学费发愁,又收到家乡凯里市凯棠镇芦笙村老四队梦想基金会奖励博士 5000 元,如愿以偿办好了贵州大学新生入学手续。
5 天前,老四队举办第五届梦想基金会颁奖仪式,因杨佳鹏办理相关手续未能参加,一切由父亲杨胜凡 " 包办代替 "。
仪式上,父亲杨胜凡代杨佳鹏登上领奖台,高兴地领取老四队梦想基金会奖励考取博士的 5000 元。杨胜凡发表感言说:" 我们不要忘记父老乡亲,将来事业成功了,要扶持下一代,要继续把这个良好传统永远传下去。"
据介绍,今年 72 岁的杨胜凡是芦笙村老四队一位苗族农民。在家七兄弟中,他排行老大,为供两个弟弟读书,16 岁便开始出门找副业,做泥瓦匠、钢筋工挣钱,直到两个弟弟考取学校和参加工作。
由于挣钱供弟弟读书,却耽误了自己的婚姻大事 ……
虽然当年家庭困难,但孩子们受寨子里尊师重教良好风气的影响,一个个学习十分用功,先后考上了大学。去年,儿子刚硕士毕业,今年又考取了贵州大学博士,杨胜凡逢人便夸奖儿子很争气,然而让他感到十分为难。前些年,杨胜凡的两个弟弟商量,分别承担他的三个孩子的教育费用。杨胜凡夫妻外出打工挣钱,共同努力才将他们培养成才。
从过去到现在,老四队修路架桥,扶贫济困,捐资助学,蔚然成风,代代相传。
老四队是芦笙村的一个村民小组,由干党给寨、养丢勇寨、龙岩寨三个自然寨组成,共 110 户 480 人。这里属于喀斯特地形,缺水,人均不足三分耕地,资源匮乏。"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 只有培养子女读书,才能走出寨门,才有出路。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村民勾夏唸(苗名)放弃建房,将建房木材都卖来供儿子杨昌魁、杨昌耀读书。1952 年,杨昌魁考取贵阳师范学院,成为老四队的第一个大学生。1958 年,杨昌耀考取贵州大学第一届本科生。至今培养出祖孙三代大学生。
目前,老四队共培养大中专学子 98 人,其中,大学生 64 人,硕士博士 7 人。
为培养读书人,老四队以一个家庭为单位,以大帮小,反过来,上一代帮下一代,形成了家庭式循环助学,然后,发展为家族式助学,渐渐辐射到毗邻村寨式的社会助学,供学子完成学业。
1993 年,杨清华考取清华大学,当时因有 7 兄妹,经济十分拮据,众乡亲知道后,送米送钱凑足学费。
经村民倡议,2018 年,老四队成立教育梦想基金会,并规定每年 "8 · 18" 为助学日,对考取大专以上和在读中小学成绩优秀的学子,根据不同学历层次,不同排名进行分别奖励。考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各奖励 1 万元。大学一本、硕士、博士,依次奖励 3000 元、4000 元和 5000 元。
每年,老四队教育梦想基金会组委会对本寨学子录取情况进行审核,大学、中小学分别以录取通知书和学校出据的证明为准,将如期举行颁奖仪式,全队男女老少举寨欢庆。
值得一提的是,曾受助的杨清华,现为北京邮电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科汉天下公司董事长杨清华得知颁奖仪式的消息,专程赶回家乡给学子们颁奖,并鼓励说:" 大学不是学业的结束,大学是人生的开始,希望大家拿出比高中时代更刻苦努力的拼搏奋斗精神,把精力放在学业上 …… 不管飞得多高,要记得乡亲们的恩情,要学会感恩。感恩不仅是一种态度,感恩更是一种能力,不要辜负乡亲们给予的期望和厚爱,要把助学精神和传统永远传承下去 ......"
五年来,共收到助学筹资善款 13.1 万元,截至目前已奖励优秀学子共 9.45 万元。
杨仁海
编辑 王欣 / 统筹 杨秀福 潘欢欢 / 签发 吴如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